EN
"/>
Me & Master Season01|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
2022/10/17
作者

“这么多大师事务所,你最青睐谁?”

“在大师事务所工作,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大师事务所在续写'建筑职业'之梦上的助力点是什么?”


对于每一个建筑学子来说,扎哈,隈研吾,矶崎新,伦佐皮亚诺......这些大师离我们遥远而又熟悉,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但是对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印象深刻。


大师事务所是怎样的存在?

我们究竟着迷于它的什么?

是大师光环?还是扎实的设计磨练?

或是刻板印象下海归设计学子们的最佳出路?


本期活动,我们邀请了11位曾经或是现在仍然在大师事务所任职、且有海外求学经历的青年建筑师,一同分享与探讨“建筑打工人“的现实与理想,揭秘“行内人”眼中的大师事务所。

01/ 粟叶

01/粟叶



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毕业于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建筑学学士学位

曾就职于芝加哥JLK Architect,矶崎新+胡倩工作室

2020年在上海成立厘亩建筑研究室,开始自我探索之路


1667288257433754Nw8Z.jpg


“对于希望在建筑学实践中找到自己语言与表达的年轻建筑师们,毕业之后进入大师事务所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对于还在选择哪一所学校留学的同学们,除了在意学校排名和所在城市,提前了解每个学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安排会对大家选择学校更有帮助。”


刚好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毕业季和申请季,回想起2013年的7月我收到了我们学校建筑系院长的邮件,恭喜我转专业的申请成功通过,并通知8月我就可以去建筑系参加入学介绍活动,又想起在2019年的7月收到矶崎新+胡倩工作室的工作机会,随之我对建筑学的理解也变得无限广阔。因为我们学校还保留着Mies van der Rohe担任院长时期留下来的大部分课程和教学体系,这一部分的学习和训练给我们打下了坚实的美学和工学基础,而在矶崎新+胡倩工作室的工作经历让我接触了更多公建项目和城市规划设计,以更为宏大的视野出发再落实到每一个节点的处理和表达。这两位大师虽身处于同样的时代背景,却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中进行创作和实践,他们对于建筑大胆的理念表达和严谨的细节处理都深深影响着我。


我会在后续的长推文中向大家分享更多的向大师学习的故事,也希望对你们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当我了解了更多大师与大师之间的故事之后,发现各国的建筑师们虽然各自的建筑语言不同表达也各异,但他们始终在创造行业内部互相鼓励、帮助和批评,这样的的话语环境使得各个国家的建筑师可以对当下的同一问题各抒己见,同时也能做到群策群力。期待这次ArchiDogs的活动亦有其作用。



02/吴逸青



JCFO 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

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设计硕士

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s 项目设计师

研究方向为生态学与景观设计融合


16672883811480420aGD.jpg


James Corner对我的影响从我刚接触景观设计的时候开始。


最初来自精致的"highline",项目中独特的铺装形式,从地面生长出来的椅子都拓宽了我对于设计的理解。之后是他在“Taking measures across the American landscape”里面如同艺术品一般的collage让我对这背后的意义充满了好奇。最后当我读到他在the landscape imagination一书中从representation,生态系统和自然中寻找创新的设计方法,这一切都找到了答案。在之后的工作中,我学习到他对于景观设计中创造和美学的追求。


James Corner在工作中都会提到"creative",这种"creative"不是类似于元宇宙的那些脱离现实的想象,而是基于场地,自然的创新。我们会"walk"场地,通过拼贴"see"场地,用"plot"重新构建场地中的联系。我们的设计总是基于特定的场地,但是又能通过很多形式,设计的研究将原有的特点抽象成为一个属于场地,但是又能超越场地的新景观。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James Corner一直强调美的重要性。作为景观设计师,我们也关注生态系统,重视场地中的人与动植物,考虑开发策略和实际的落地效果。在满足这一切的条件下,James Corner还会要求我们的设计需要追求多层次的美。我们会出很多版本的形式研究,即使对于设计中的景观家具,也会做很多不同的版本,寻找最美的选项。



03/李驰



MVRDV 建筑事务所

天津大学建筑学硕士,荷兰贝尔拉格学院规划硕士

高级工程师, 荷兰注册建筑师

中国美术学院客座导师

有庐设计创始人

碧桂园国华文旅首席顾问

国际院士科创中心产业中心主任

中交华东区域城市发展联盟智库副理事长


1667288614896523wLlE.png


最早接触MVRDV的时候,我还在荷兰贝尔拉格学院进修,是Winy Maas的学生。有一次我做了一个神形貌似他曾经作品的设计,却被他劈头盖脸连问了我好几个“why”,我没有答上来。Winy很认真的告诉我,MVRDV从来不会单纯的追求形式感,每一个看似惊喜的,具有视觉冲击的形态背后,都有非常强大的逻辑推演和数据支撑,任何设计的形成,都要经得起被反复地询问“why”。


后来,Winy Maas在荷兰Delft理工成立了实验性教学机构“问题工厂”(the WHY factory),与更多的年轻建筑师共同探讨一条关注城市问题、并且理性设计的建筑师之路;我回国后,作为MVRDV中国项目代表继续工作了五年,期间完成的天津滨海图书馆等项目。该项目和许多其他的MVRDV作品一样,虽然建成时略有争议,最终却因为坚实的“从问题出发”的理性内核,最终被广泛认可,并被央媒称为“中国最美图书馆”。


再后来,我在中国美院教书、带毕业设计,在疫情期间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完成了博鳌论坛乡村振兴交流中心等若干作品。我始终秉持着“理性出发,创意呈现”的设计价值观和方法论,这是MVRDV和Winy Maas先生带给我用之不竭的巨大财富



04/黄中汉



BIG 建筑事务所

就职于纽约和深圳办公室

美国建筑师协会联合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建筑系设计奖,设计荣誉

哥伦比亚大学高级建筑设计硕士,校友导师

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优秀毕业生,客座评委


1667288772665464XqQW.jpg


在美国研究生毕业后我加入了BIG纽约办公室,近期开始在深圳办公室负责中国项目。日常工作中,我在不同的场合都与Bjarke接触过很多,设计推进、日常会议、项目汇报、活动庆典等等。BIG对我启发比较大的一个点是,它的设计创新性地定义了概念与形式之间新的关系,重新审视了形式的功能性,并且在设计中采取最直接有效且可读的手段,回应了建筑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建筑如何在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中(社会,经济,生态等)寻求一个合理的平衡点,应对当下的挑战和未来的变化。


另一个体会很深刻的是你会很容易被Bjarke的态度感染,他是一个对设计充满激情的人,并时刻保持着能量。他的演讲富有感染力和前瞻性,你能够体会到一个建筑师对设计的力量饱含信心,希望把身边的世界变得更美好。2019年丹麦建筑中心的展览 Formgiving 有句话总结的很好:“作为建筑师,我们有赋予形式的力量,超越我们被要求做的事情,给世界一个礼物,使世界更符合我们希望的样子。”


在这个时代,建筑这个看似道阻且长的行业,需要极大的热情和执着才能行则将至。



05/季欣



Zaha Hadid建筑事务所

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

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

Galaxy Arch繁星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师

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建筑学会会员


1667289036213826O2zH.jpg


和大师事务所的缘分已经是十多年前,经过这么多年实践的沉淀和发酵,现在才发现彼时的经历对今后的成长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2012年,那会儿我在东南大学建筑系读大四,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我有幸参与了Zaha Hadid在南京的首个项目——青奥国际会议中心项目的驻场实习。Zaha说她的项目需要360度精确,而铅锤只有90度,所以参与到事务所项目的建造能让我真切感受到复杂且浪漫的项目如何落地。设计不仅仅是梁板柱,更是复杂条件下对于理想城市空间的一个勇敢的突破,它的起点非常纯粹,而过程异常喧嚣,到了终点则再次回归纯粹。


那段于我而言漫长的实习只是整个项目短暂的一个阶段,期间的推敲和打磨恰如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今天在城市化过程中设计管理粗放,却依靠华丽的词藻过度包装的项目,就显得荒谬和无奈。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个项目如果能从头到尾做完,看到任何项目都会觉得太简单,这不无道理。对我而言,这个项目无疑成为了我在后续实践中的一个标尺。


我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现在再来谈自己的感受更像是对自我的重新解读,不同于当时身在其中的感受,这种回忆裹挟着自己多年的实践历程,成为了我现在独立实践的精神依靠。



06/罗亚丹


OLIN 景观事务所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讲师

宾夕法尼亚大学设计学院景观系,硕士学位

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环境艺术系,学士学位


1667289119497691tE88.jpg


这些年我在OLIN事务所参与的项目类型非常多元,既有城市设计,公园设计,街道设计等公共市政类项目,也有高科技总部园区,校园,商业街等私营企业主项目。既有美国本土项目,也有中国区项目。切实地感受到不同甲方截然不同的基本诉求。也时常反思,如何在满足甲方诉求的前提下,为社区,社会提供一些未被发掘的,额外的价值。

实践的同时在高校任教是Laurie Olin本人留下的传统。我很幸运的延续了这个传统,毕业两年后便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系任教至今。从暑期课程,到核心studio的教学经历让我在实践的同时一直保持着与高校学术界的联系。在我看来,每个实践项目都是相对确定的(Specific)。确定的场地边界条件,确定的政策法规,确定的甲方需求和建造成本,确定的空间设计,构造方式和落地效果。而宾大的studio work则是相对动态的(Adaptable)。动态的设计范围,动态的主题选择,动态的研究过程,动态的表达方式。我将景观设计视为一个媒介,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媒介,然后与他/她们一道去探索一些他/她自己感兴趣的议题。可以是景观碳中和,地下水盐化污染,土壤污染修复,再生湿地净化,引导自然力修复等生态议题;也可以是地标历史公园,码头重建,都市农场,极限运动公园等空间社会议题。教学的经历经常督促着我自省“确定”的实践工作,也一直让我反思景观设计这个专业的边界范围所在。


中国国内近年市场动荡,然而我始终相信人类适应和改造生存环境的基本需求不会改变。市场也会从单一主导(政府或开发商)逐渐过渡到多元化主导。美国最近兴起的小型非盈利组织主导城市微激活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政府建立中小额奖金池-非盈利组织申请-使用资金开发某块微形城市用地-初具效果后吸引大型资本进入-带动整体区域经济发展。设计师则不光扮演设计实施者,而是会被邀请参与项目,从申请资金,社区沟通,到建成后社区发展的项目全流程中,分配模式也随之改变。这种多元化主导会逐渐刺激景观设计师,针对某种新型利基市场而逐渐蜕变,建立与之匹配的专业技能和经验,进而摆脱同质化竞争的无限内卷。



07/张旭



SHoP 建筑事务所

现任SHoP建筑事务所理事,负责北美和欧洲的项目

美国注册建筑师

密歇根大学建筑学硕士

华盛顿大学建筑学学士


16672892569450238GLM.jpg


在SHoP工作多年,对我来说,它不止是一个极具挑战精神的建筑事务所,同时也是一个可以让疯狂的建筑畅想以高水准落地的平台。今年年初,我主要负责的111号西57街项目正式落地,作为世界上最细的超高层建筑,它拥有创纪录的1:24宽高比,435米的塔楼在18x24米大的场地上拔地而起。它如羽毛般的独特体量与巧妙的立面材料运用(赤陶和金属构件),颠覆了人们和地产公司长久以来对于摩天大楼就应如玻璃盒子般的设计认知,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独特的超高层项目。塔楼与历史保护建筑施坦威大楼相互辉映,完美融合,体现着项目本身对纽约历史与文脉传承的尊重。这个是我们事务所又一次突破性探索,在场地、结构、规范、甚至人文历史等多种条件限制下,传承创新,塑造出引领性的建筑作品。


在成立事务所时,SHoP的五位创始合伙人都在建筑以外的领域积累了不同的经历,例如政治学,市场营销学,投行,房地产开发,艺术史,美术,摄影,结构工程等等,他们的这些经历为日后我们在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宝贵的基础,使我们能够从更宽的角度来创新建筑实践模式,挑战传统的定义,并在必要的时候超越传统建筑师在项目上所承担的职责。这种灵活的思维模式让我们能够高效地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难题:从创新的设计概念,到独特的制造和项目的交付方式,再到满足各种功能需求的极致空间设计。事务所在2014年被Fast Company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具创新精神的建筑公司”,同时还获得了史密森/库珀·休伊特的“国家建筑设计奖”。


除此之外,我也还参与、管理了多个北美和欧洲的大尺度复杂项目,例如近期刚刚落成的布鲁克林超高层大楼(325米)、正在施工的加州YouTube公司总部,和纽约FIT教学楼的扩建项目等等。更多关于我在SHoP建筑事务所工作的经历与趣事,会在接下来的长文与视频短片上与大家分享。



08/洪人杰、Kulthida Songkittipakdee



隈研吾工作室

伦佐·皮亚诺建筑事务所

HAS design and research 主持建筑师

中泰建筑研究室 创始人

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 国际交流总监

朱拉隆功大学东南亚建筑 客座教授

《泰国暹罗建筑师协会期刊》 编委

《THE Improvised即兴建筑》 书籍作者


16703804977038659ciI.jpg


隈研吾(Kengo Kuma)和皮亚诺(Renzo Piano)之所以迷人,不仅在于他们以自身的方式解读这个世界,更以自身的作品回应相异的城市环境。巧合的是,他们都具有两种特质,一是建筑与世界的心态;二则是工作的思维。


关于第一点,两位对于建筑与世界的心态,隈研吾在项目设计中,尽量让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呼应,像是建筑分离并降低体块感的“配置”,以入口呈现孔洞来隔离外部环境,再创造独特的到达体验方式;亦或“材料”在建筑表面延伸至室内,透过当地常见的瓦、石头、木头材料,藉由现代的构筑技术,展现出一种东方文化韵味,但在视觉上又耳目一新的冲击感。而皮亚诺擅长在建筑中创造流动,这样的流动性创造大量人群与城市的记忆,并将单体建筑融入整个城市涵构中;此外在建筑交接、收口上,透过片状方式削减建筑体块感,让视觉产生轻柔情绪并塑造空间场所的自明性。


再者工作的思维,隈研吾是个经验丰富的工匠,他时常在设计阶段就担忧材料的各种问题,如水池内的石板未来会产生白化现象、木材料需搭配保护涂料以让建筑十年后依旧美观的耐久性问题。而皮亚诺重视每个建筑收口细节,如采用变截面的出挑结构,创造更轻薄的视觉漂浮感、甚至包括建筑幕墙与地面和顶面收口,与排水系统的整合等,清晰体现建筑师对建筑细节的艺术与实用。


与隈研吾和皮亚诺两位建筑泰斗的工作经历中,也影响我与Kulthida Songkittipakdee对建筑与世界的心态。近期我们与泰国著名出版社发行《THE Improvised即兴建筑》新书,这本书记录我们的作品佩提卡森艺术家工作室。当我们开始撰写此书时,我们将多年来对亚洲国家研究分为三类。


(1)即兴建筑:我们从当地村民学习人如何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日常空间。如曼谷的佩提卡森村庄,居民建造围栏以获得更大的车库面积、增建屋顶以获得更多储藏空间、延伸雨棚以满足对地面商业的灵活性,在这些即兴又和谐的人造构筑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风格使房子焕然一新。这样的研究也促使我们完成佩提卡森艺术家工作室,泰国首创的钢土混合砖工艺。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7.jpg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6.jpg


(2)人造自然:我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结合城市中的人为构筑物。如郊区的人工运河,为该区带来了崭新的人工环境,同时又融入自然之间,同时水道上面占据着吊脚楼,高低起伏的柱状平台,环绕着河道形成有趣的界面关系。该研究也影响我们设计的林中空地复合书店。该项目透过可回收的PVC线绳,将不同空间串连一起,形成Under One Roof的大屋面复合空间。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5.jpg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4.jpg


(3)变色龙建筑:在亚洲城市或郊区,我们经常看到丰富的建筑形式,无论是住宅街或商业街,立面总是布满广告、阳台和各种图像,这些元素就像隐藏在城市中的变色龙,白天它们覆盖了整个城市的表面,到了晚上则变得灯火通明,替眼睛营造出独特视觉飨宴。这样具有变化性的立面,成为我们设计泰国MoMA现代铝博物馆的关键,在白天这个建筑就像是蒲公英随风摇摆,到了夜晚摇身一变成为萤火虫,替城市带来崭新的自然性。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3.jpg


Me  Master 特辑|在大师事务所工作,和你想的一样吗?2.jpg


这三个关键字,成为HAS design and research设计的驱动力。我们的建筑反映着城市,通过新的人造工业材料将自然回归到城市环境,并为大众提供新的体验。



09/杨晔



& Safdie 建筑事务所

东南大学建筑学学士,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硕士

一级注册建筑师

曾就职于Safdie 事务所,2015年回国任中国区设计代表

2020年加入BUZZ庄子玉工作室并成为上海公司管理总监


1667289694229714mUNm.jpg


摩西是80后犹太裔建筑大师, 我也是80后,2010到2019年在他事务所打工。


我学到的第一点是,建筑的TIMELESS VALUE。建筑师作为内容创作者,产品保质期是好几十年,塑造几代人的生活。追求网红,随机而变,固然机巧,但势大力沉,以力破巧,才能去锚定恒久不变的价值,追求TIMELESS BEAUTY。


大师对技术,管理,生意的理性,和对艺术,人文的感性,可以高能共存,随时切换。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而是马虎。感性的反义词也不是理性,而是淡漠。建筑师追求两者合一又左右互搏,作品最终同时震撼人的大脑和心灵。这是我学到的第二点。


明星事务所和商业corporate相比核心不同在于:后者通过响应买方需求,创造价值。而前者更多创造需求本身:“我就是我,愿意买单的请往里走”。大师的路告诉我们,抵挡住对风口飞猪的艳羡,主动的遴选和放弃客户,接受“我是谁”这个问题在很长的周期里慢慢浮现。



10/杨璐璐



& Foster 建筑事务所

现任CBRE资深策划师,负责欧洲项目

米兰理工大学硕士

辛辛那提大学硕士

美国建筑师协会联合会员


1667289901526122N3bJ.jpg


刚接触Foster是研究生刚毕业那年,当时苹果加州总部的项目还在设计、施工中,我加入了他们在Cupertino的团队。


那时我们在工地的临时办公室,90%的项目都是在做总部的办公校园, 而我参与了他们的Retail团队,开始了苹果旗舰店的设计。虽然之前也在像Gensler之类的大型设计所待过,但我记得当时办公氛围和工作方式是绝对的专注和完美。每一个设计都需要有故事情节和意义,每一个节点都需要经过很多轮讨论和方案,直到最后做1:1模型以确定设计造型与材料。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事务所里展现出来的设计产业的整体性。简单来说,设计不是建筑一个单体,更不是造型和空洞的空间,而是一个实践性的艺术,是与许多其他专业紧密相连的,如结构,水电,设备,消防,景观等等。虽然Foster当时的办公地点不大,但也配备了相应的工程师,与之一起设计,讨论方案,解决设计与实际之间的疑难问题。这两点对当时刚毕业的我来说感触很大,我也对建筑和整体的综合行业有了更高的标准和理解。


在随后的一年,我调转到Foster伦敦总部,感受到更大规模的“完美设计工厂”。Foster在伦敦办公楼的占地面积非常大,像一个小校园,身边的同事都是从世界各地过来,对设计抱有极度热情的完美主义者。在那个大环境下,你会被感染和同化。时不时Norman本人还会去一下办公室参加会议或做采访,如果有机会还能与他一同合作。这些对年轻的设计师来说都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建筑师是一个责任感十足的行业,任何设计都应该美化我们的环境和生活而不是恶化。在类似Foster这样的环境下培训和成长能很好的培养建筑师的责任感,这一点我认为对每一个从事设计行业的人都是十分必要的。Foster对美和生态的执着和追求也融合到了我之后到生活和就业中。引用他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As an architect, you design for the present, with an awareness of the past, for a future which is essentially unknown.”


听完这些青年建筑师在大师事务所工作的经历简述

你是不是对“Me & Master ”系列

有了更多的了解与兴趣?

我们将会在“气场”专栏

持续推出以上青年建筑师的文章与视频专访

欢迎大家关注~


你最想了解哪位青年建筑师的工作经历?

最想知道哪个大师工作室的工作体验?

快通过留言告诉我们吧!

没准我们会帮你安排线上直播哦~


专栏编辑 | Monica

发文编辑 | Lqinie

审核编辑 | Linq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