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湿地小筑,临水而栖的诗意空间
2021/04/21
作者

杭州城理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UrbanFabric)的“湿地小筑(Wetland Cabin on Jianyang Lake)”项目获2022 巴黎DNA设计大奖(DNA Paris Design Awards—小型建筑类别的大奖 WINNERS。

01

180平米湿地小筑是一个微小的实践项目,设计团队以尊重自然为基础,从形态、功能、立面、选材等方面赋予建筑和谐融入周边肌理的特质。


10002.jpg



景观 & 观景



艺术性与实用性的有机结合


湿地拥有优质丰富的自然资源,湖水清澈,动植物种类众多。项目基地位于湿地组团陆地以东最末端,三面临水。


如何最大限度将自然景致引入建筑,并以简洁质朴的设计语言回应自然?如何充分满足业主提出的观景需求,又将建筑形态及立面悄悄隐入自然?


“景观”与“观景”成为本案设计天平的两端,城理设计在把握二者微妙的平衡中,打造出既生态又高品质的湿地小筑典范。


10003.jpg



设计线索 & 空间秩序



去场地中充分挖掘与剖析


本项目设计的核心诉求是观景,而且是室内观景。室内观景的最大特点是被限定了观察边界,因此与室外观景相比,它更易被有效控制。


那么,被限制的边框该多大?人视角度是站还是坐更好?观者情感该聚焦还是不经意引发?这一系列的问题成了设计项目空间序列的关键线索。


如何把握以上线索,需要设计师深入场地充分挖掘,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再做分析和突破。团队利用无人机模拟了未来基地建造范围内的各种角度和视高,以此来寻找和筛选湿地框景内容。 


10004.jpg

西向景观纵深感极大


结果颇出人意料,东西最佳观景视角处于不同视高。西侧广阔纵深的湿地内陆景色从二层高度欣赏为佳,而东侧毗邻水面一线展开的景色,则最好在岸堤的一层观赏。


10005.jpg

南北侧山体未有破坏迹象,但轮廓起伏小,较为平实 


南北两侧的景色则都相对平实,缺乏足够吸引,可选用较小的框景精心构图,去除掉平庸内容。


于是,筛选过的事实成果为建筑一二层的虚实构成带来了较为理性的论据。



体块形成 & 结构挑战



建筑与自然的相互渗透


根据湿地景观环境控制要求,小筑占地规模受限。团队在项目面积180平米的基础上,通过拉拽、切割、错位的手法,最终形成了一个上下有别,虚实分明的组合体块。


体块利用二层节制而精准的开口,以及一层面向东侧的透明性空间,回应了观景核心诉求,也令建筑的功能性、审美性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10006.gif


湿地景观水中有陆,陆周环水;多样化植物随着水陆反复交映而连续出现。这样的景观形成一幅开合变化有致,充满节奏与韵律的连续画面。因此,为了保持观赏体验的丰富性与完整性,无柱空间显然是最佳选择。


10007.jpg

湿地特征为水中有陆,陆周环水


基地进深较小,抹去整整一排柱子无疑对建筑结构产生挑战。此时,建筑师提出基本结构设想模型,即整体采用钢结构施工,二层屋架采用钢绗架,东端吊柱,以减弱一层楼面出挑梁的挠度影响。


这样做还可以减少该出挑梁的截面高度,把对一层空间施加影响的结构挠度影响转移到屋面钢绗架上去。此外,在仅有的一层两排钢柱间增加斜向支撑,用以抵抗项目所在地由于夏季强烈台风而带来的建筑侧向位移影响。


10008.jpg


10009.jpg

结构概念图解


结构工程师经过计算,带来更加精准的结构模型,并进一步提出建议:首先,柱间斜向支撑不必要,可取消;第二,由于建筑进深太浅,出挑部分和有柱部分基本进深比例为11,需要采用抗倾覆结构措施,建议一层钢柱加大埋深,同时一层底板整体浇筑,增强柱的抗拉性,用以整体提高建筑结构的抗倾覆能力。至此,结构设计挑战迎刃而解。


10010.jpg

结构设计最终模型

10011.jpg


10012.jpg


10013.jpg


10014.jpg



建造 & 选材



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


湿地气候潮湿,加上常受台风影响,雨水强风易侵蚀建筑表皮。这一状况颇耐人寻味,越是自然氛围充沛的环境,越会加速材料腐朽和风化的速度,大自然仿佛以一种反讽的态度,把人为加工的材料快速分解、回归本原。


因此,在本案的设计及建造中,不仅常规防水措施要到位,建筑选材亦至关重要。建筑的一层东侧,采用了通透的大幅玻璃幕墙,面向西侧的一段则选用了实面作为呼应,后勤用房等功能房间都被藏在内部。


10015.jpg


10016.jpg

建筑中唯一的楼梯藏于西侧实墙后

10017.jpg

楼梯尽头设计开窗,以光线引导空间


团队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从生态、经济等因素出发,大量回收周边石材加工厂边角料,选择与设计宗旨吻合的材料,反复筛选颜色、归类尺寸,不同石材拼合出肌理丰富、质感卓越的天然建筑外墙。


10018.jpg


10019.jpg


建筑二层使用了经过碳化处理的条形杉木板和木棍,可抵御潮湿易蛀腐的外部环境影响。同时,碳化后的深色木板肌理也加深了材料的真实性和潜在的耐久性。


10020.jpg


建造过程中,现场工人在固定木板时使用了大量的银色铆钉,并且没有严谨的对铆钉的位置进行控制。施工方在后期以为需要用深色腻子填补看似“不整齐”的银色铆钉,让外墙看上去颜色均匀统一。但建筑师及时劝阻了“二次修补”,认为工人的偶然行为,恰巧令银色铆钉的随机位置与碳化木板材质的拙朴性有机相融,就像小筑本身,在湿地边的出现也是浪漫而随机的。



写在最后



三个半月的设计与施工实践,造就了顺应地块、符合当地气候及季节特色的湿地小筑,其规划与布局、空间与形态,完美呼应自然景致。流动的水与静态的小筑在此相互渗透、交融、对话,愿历经岁月洗礼,其本色不改。


10022.jpg


10023.jpg


10024.jpg


发文编辑|Gogh

审核编辑|Yibo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hz@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