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建筑摄影师|刘松恺:作为记录者,将“临场感”带给观者
2023/01/31
作者

用影像理解世界,以镜头记录时代。建筑摄影师怎样呈现建筑之美,表达空间、实体、建筑与人、建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呢?让我们跟随他们的“眼睛”,通过影像与文字,走进无数建筑/景观/室内设计作品。本期推荐摄影师是TraceImage创始人 刘松恺。

01

640.jpg

刘松恺|TraceImage


刘松恺于2016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建筑设计硕士学位。在创立TraceImage之前,他曾在纽约和新泽西参与多项建筑实践,并任职于世界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SOM,参与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各类项目,包含超高层办公塔楼、文化中心、酒店、商业中心等。


TraceImage在2015年成立于美国纽约,2017年成立上海工作室。在过去的几年里,TraceImage一直积极参与城市建设与更新的记录,专注于呈现建筑、建构、景观等设计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图像来解读建筑与人的对话,建筑与城市的对话。


刘松恺在建筑设计领域有着丰富的学习与实践经验,通过多年的探索,他对空间形成了独到的见解。长期的旅行和观察积累了诸多经验。作为设计师和摄影师,他经常能够从使用者与设计师的不同角度去观察、呈现建筑的场景感与使用感。


ArchiDogs

×

刘松恺


█  一开始如何接触建筑摄影,在什么契机下入行?


我认为一开始并没有很直接地接触“建筑摄影”,还是更多地关注于“视觉表达”。


在这里说的“视觉表达”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甚至可能用“意象表达”会更明确,想要表述的可能是眼前看到的,脑中想到的,亦或是耳中听到的要素,在一个时间点自己想要去描述的主观表达。所以也更不拘泥于摄影这一门类,可能是渲染,可能是音乐,可能是静态的,也可能是动态的,这取决于看到的内容和想要看到的内容。


而建筑摄影可能只是这里提到的“意象表达”中特别细分的一小类。建筑设计本身就是一种“意象表达”,一个概念被实体化了出来;而摄影能带来的更多的是我集合了自己情绪、经验在当下做出的一个简单的技术性操作,它本身并没有那么高的难度,更多的思考是在于怎么把自己的内在通过摄影的方式表达出来,而这种表达很多时候是潜意识的,并不是刻意为之。


我相信每个关注建筑摄影的人都不可能仅仅关注建筑摄影这一个门类,有太多外在的“因素”会影响自己对建筑的认知,会影响对最终呈现的照片的感受。可能你在拍摄时耳机里听的歌是温柔的,你当时拍摄的照片的风格也会有所改变;可能你在拍摄前一周读的某本书里有些内容对你有所触动,你在拍摄的时候便比自然地会去“靠近”那种“感受”。这都是有可能的。


640.jpg


640.jpg

阿那亚 金生隆,秦皇岛


当然,学习建筑设计就是一个慢慢建立自己审美和习惯的过程。比如看大师设计的作品,可能有的人更关注平面的设计、动线的精巧安排。但我就是那种比较“视觉系”的人,对空间带给人的感受更感兴趣,看项目的照片或是看着平面想象空间的样子是我最爱干的事情。有时候自己想象出来的样子跟照片不一样,就更好奇空间是怎么处理的了,而我认为那些东西,都是值得被记录的。


640.jpg


640.jpg

斯台普顿图书馆,纽约


在做设计的时候我可能是那种比较执着于“效果”的设计师,如果认准了某个空间比较重要,就会花大量的时间去处理在其中的感受,设计不仅仅需要通过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更需要从技术层面解决问题,而从设计上解决问题到建筑的落地是需要过程的,而且这个过程并不短,这对于我强烈的短周期“反馈”需求来说,就会觉得有些疲乏,我很希望能够快速看到设计出的样子。因此只能从已经建成的设计中找寻这种“反馈”。


640.jpg


640.jpg

复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施工中),上海


主动地去看别人的作品其实很有趣,实地看到的远比书本上或是图片上感受的明显,现场人与建筑的尺度感受是在2D的图像上无法比拟的,现场材料的尺寸感受也是在三维模型中无法感知的。当然,这些都应该是建筑师的基本素养。而如何通过照片去表现这种现场的“体验”,或是去营造设计师试图设计出的“场景感”,才是我作为摄影师在做的事情。慢慢形成了这样的“看建筑”、“拍建筑”的习惯后,就觉得拍摄是一个习惯了,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了。


入行的契机是在美国的时候,给Grace Farms拍摄的照片被MOMA和SANAA看中,他们希望能用我拍摄的照片作为该项目的介绍照片,参加MOMA的日本建筑师作品展。我本来就很喜欢SANAA的作品,所以被选中是很开心的,会觉得这是一种认可,或许这种认可也是让我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的动力。


640.jpg


640.jpg

格雷斯农场,新迦南


█  每次拍摄前会做哪些准备?拍摄建筑的主要关注点是什么?


拍摄当然也分商业拍摄和自己的拍摄了。


如果说商业拍摄,我觉得最重要的准备就是与设计师的沟通。在你之前,设计师是对设计本身最了解的人,他们可能比你更清楚几点的阳光可以落在某个特殊的转角上;可能知道哪里的凹槽具有特殊的形式意义,等等。而这些,都是他们能给你的拍摄带来的最直接的一手资料。


当然沟通并不仅仅只是关于拍摄本身。我更感兴趣的是与设计师聊聊设计背后的故事,方案发生过什么样的变动,哪里的设计是经过了妥协,哪里的设计是他们认为的亮点,这些都是我作为设计师和摄影师都感兴趣的话题,设计师也都很乐于分享。这些内容都可能成为拍摄建筑时需要关注的点。


640.jpg


640.jpg

东山村纸博物馆,杭州


比起商业拍摄,我其实是更喜欢自己拍摄的。商业拍摄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次任务,它需要你精确地去计划好拍摄内容和时间节点。而自己的拍摄更像是一次探索,在无限的时间里漫游在建筑之中,很纯粹地主观感受建筑,这是我对“建筑”保持敏锐度的最重要的手段。


老道理就是“熟能生巧”,只不过这里变成了有关于“感受”和“体验”的“重复”。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我认为还是要慢下来,好好感受每个经过或是到达的空间。至于拍摄,那只是感受的最后一个环节。这样的建筑探索能够发现很多空间的精彩安排和构造的设计巧思,这些内容,也会是我拍摄建筑时需要关注的点。


640.jpg


640.jpg

高线23,纽约


█  建筑摄影如何营造空间的氛围,呈现设计的灵魂?


灵魂可能用词有些重了。我认为设计的内核不是靠嘴上说说的,是否有内核,设计师自己知道,如果是真正有丰富体验感的设计,不用多说,你在空间里也能感受到。当然,可能自己感受的设计内核与设计师想要表达的是不一样的,这就需要进行取舍,可能稍稍移动一点角度,整体画面的重心就偏向了另一种感受。如果说希望呈现的是设计师的想法,那么前期的充分沟通是必须的。


氛围是由很多因素共同构成的,建筑的尺度(人在空间中走动的直观感受),材质的特性(材料的温暖与否/材料的反射与透明性对于视觉的影响),空间中人的密集程度,植物的布置,等等,都会影响你在现场对于空间效果和感受的判断,最终的拍摄可能是针对诸多因素进行的情绪化表达。


空间就在那里,怎么表达是一种很情绪化的事情。


640.jpg


640.jpg

天马国际赛车场,绍兴


█  请结合你认为好的建筑摄影作品应该具备的特质,讲讲自己最喜欢的一个作品。


有许多作品我都很喜欢,而且喜欢的不仅仅是作品本身,更是在拍摄时的感受。


拿布鲁克林植物园游客中心来举例,这个建筑本身的形态构成和构造方式就很有特色,但这些相较于现场感受来说,都被当时的我忽略了,我真是沉醉于从市政道路引向植物园的这幅景象。前侧郁郁葱葱的植物和小路将后方的建筑托起,建筑顶部的屋顶种植又将自然关系延续,直至后方的树木与天空;谈话的两位老人在树叶状的屋顶下方交谈;外侧一切的亮与建筑下部温柔的暗恰好地融合,让画面十分均匀地铺满眼睛。我拍摄的时候真的是被感动到了。


640.jpg

布鲁克林植物园,纽约


我觉得好的摄影作品,在你拍摄的时候就会给你某种感觉,你会很主观地意识到这张照片一定很好,哪怕它需要一定的后期调整,你也是知道你需要如何调整的,在你的脑中应该有一幅已经完成了的照片浮现。


我喜欢记录自然生活的状态,这种真实感是我认为的好照片需要拥有的,而正是这种真实感,能给人带来很好的临场感和最还原的“意象表达”。


640.jpg

布鲁克林植物园,纽约


在上面这张照片中,人们自然地从坡地经过,向下行走,画面以一个更加旁观的视角看向建筑和周边的环境,充满动态感又富有生机。


█  有没有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拍摄经历?


对我而言,印象比较深的拍摄都来自现场体验感非常好的项目,比如在东京SANAA设计的墨田北齋美術館项目。这是我去东京游玩的时候顺便去看的一个项目,但是刚好赶上闭馆,所以没能进到项目内部欣赏。我也因此得到了好好体验它的“社区感”的机会。当时正值午饭时间,由于进不去馆内,我便去旁边的便利店买了盒饭坐在美术馆前的一片小型社区公园的长椅上吃饭,时间不知不觉就慢了下来,我一直安静地看周边的市民在建筑外侧活动。有几个家庭主妇带着孩子在野餐,也有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玩公园里的娱乐设施,有附近劳动的工人打开自己带的铁质饭盒坐在美术馆前的长凳上吃午饭,也有人静静地喝着咖啡欣赏樱花飘落。这些可能听起来都很普通,也跟美术馆建筑没什么太大关系,但这恰恰是让我觉得十分沉浸的关键所在。


640.jpg


640.jpg

墨田北齋美術館,东京


在这之前,我没想到这样的建筑能够如此地和谐,并且近距离地与市民共处。从现场来看,美术馆只是存在于这里的一栋房子,与周边的住宅或是商店并无区别,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社区。尽管它的外形十分不规则,尽管它用了大量的金属外立面材质,而反射在上面的樱花的温柔的粉,与天空暧昧的蓝,配以极具“日常感”的社区活动,让整个画面都十分动人,甚至到现在,我每次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都能回忆起那天空气中的味道。


我觉得这才是拍照以及设计的意义吧。


█  在媒体时代,如何看待视频的发展,关于建筑摄影,您认为视频和图像的表达有哪些差别?如何看待图像/视频的后期处理?


现在随着视频,尤其是短视频的发展,视频确实变得越来越“普及”,也越来越被很多人认为是“理所应当”。


视频和照片有各自擅长的表达内容。于我而言,照片可以更精准地展现出某个空间或是场景下的特定光影关系或是设计特点;而视频更多的是通过带有时序性的变化,来表现空间本身的多元性,空间与空间之间的关联性,或者是空间中的活动与空间本身很好的“互动关系”,好的建筑视频不应当只是拼接几段空间的图片序列。我不反对以视频的方式来呈现建筑设计作品,但事实是,并不是每个设计都适合用视频的形式来呈现,找到适合的表达方式,也是一个合格的摄影师提出的好建议之一。


图片或是视频的后期处理我觉得是必要的。我已经说过,照片其实是我对于建筑的一种“视觉表达”,而这种表达是以“我”为中心的,针对“建筑”、“设计师的想法”以及“我的感受”的一种表达,所以我认为为了达到想要表达的目的,做出的图像/视频处理都是合理的(当然针对记录用/创作用可以有不同程度的处理)。有时候你希望表现出更强的临场感和符合空间体验的尺度感,而有时候你希望表现出更强的失真感来营造特殊的气氛,这都取决于你的拍摄想法,这个想法很可能是在你拍摄的时候就已经产生的,所以就更不用说它的合理性了。


640.jpg


640.jpg

The Shed 艺术中心,纽约(1|施工中,2|建成)


█  平常使用的器材有哪些?可以分享一下摄影爱用好物。


我平时使用的器材其实很简单,相机,镜头和三脚架,听起来跟没说一样,但事实就是这样。


我觉得对于建筑摄影来说,你对建筑的直觉远比用什么器材要重要得多,这就好像“语感”一样。


回归于问题,我本身对于器材的品牌好像也并没有太大的“忠诚度”,各大相机厂商的设备也基本都换了个遍,做个开心的器材党也很享受,了解不同品牌的特点、优势与劣势也是一大乐趣。只能说除了佳能的移轴镜头撑起半边天之外,其他各大厂商的旗舰相机本身都没什么值得诟病的问题。


我认为建筑摄影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你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按下快门的一项工作,做好拍摄计划和拥有等待的耐心都很重要,这些都是建筑摄影师的必要条件。


640.jpg


640.jpg

世贸中心交通枢纽,纽约


比起拍摄本身,我认为适时地整理更重要。不仅仅是每次对于图像的整理,更是时不时地回看以前的拍摄,并试图去回忆、感受当时的拍摄,去体会以前想要表现的内容,看看是否还能感受到,以及在照片中发现一些以前没有注意到的点。这些都有助于让自己变得更敏锐,具有更好的空间直觉。


640.jpg


640.jpg

阿那亚 鱼市,秦皇岛


█  可以剧透一下近期拍摄的项目,或者未来的拍摄计划吗?


商业摄影的话,最近拍摄了较多的室内和景观项目,以往还是建筑项目占比会更多,这几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觉得慢慢去体会不同空间尺度下的项目,以及关注点不同的项目,都有助于让自己形成更完整的空间理解能力和现场画面捕捉能力,所以也很珍惜每个拍摄机会。


640.jpg


640.jpg

秦淮湾大桥,南京


640.jpg


640.jpg

绸带公园,济南


我近期也在拍摄一些自己的专栏项目以及建筑之外的项目,去感受不同的生活才能让自己保持新鲜,各种作品也会慢慢更新在我的网站,我也会不定时发布一些介绍我们各类作品的电子出版物。


-TRACEIMAGE-


2015年 TRACEIMAGE 成立于美国纽约

2017年成立上海工作室


我们专注于呈现建筑、建构、景观等设计与城市的关系

通过图像来解读建筑与人的对话,建筑与城市的对话


TRACE THE CITY, TRACE THE LIFE...


0.jpg

TraceImage网站:https://traceimage.cn/


本文图片版权: 刘松恺|TraceImage

发文编辑 | Yiwen

审核编辑 | Zyi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hz@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