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大社交平台的“必打卡”清单里,总少不了那些色彩斑斓、构图奇妙的“网红墙”。它们好像一夜之间“长”出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城市的新晋地标,吸引着各路游客摆好pose,按下快门。
然而,喧嚣背后,“同墙不同命”的戏码好像总在街头上演。有的“墙”前排起长队,带动沉寂的老街区焕发新生;有的“墙”却如昙花一现,短暂热闹之后只剩无人问津;更扎心的是,有些“墙”甚至从“打卡点”沦落为“城市牛皮癣”,密密麻麻的小广告盖过涂鸦、彩绘,垃圾逐渐占领“高地”……
这不禁让人沉思:这些被流量急速催生的视觉符号,到底是城市更新的“破局利器”,还是一戳就破的“文化泡沫”?
当流量退潮,网红墙的“短命”魔咒难道真的解不开吗?
墙的前世:一部人类表达欲的进化论
要了解今天的网红墙,不妨把目光投向历史深处。人类在墙上书写的冲动,几乎与文明史同步。
(1)远古的图腾:权力的宣告与信仰的寄托
远古时期的墙,如同一部权力与文化的“立体史书”。古埃及卢克索神庙的墙壁上的宏伟浮雕,是神权与王权的至高宣告;古希腊、古罗马的壁画,描绘着神话盛宴与日常生活;玛雅人的壁画,则记录了他们的宇宙观与祭祀仪式。

卢克索神庙-高耸的石柱,浮雕在光影中流动 © 小红书用户-Tontontontong
在中国,贺兰山岩画里的太阳神与狩猎图,藏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敦煌壁画承载了千年佛教艺术与中西文化交流;故宫那一抹庄重的红墙,既彰显着皇家威仪,也藏着古人的营造智慧。


贺兰山岩画© 小红书用户-我在云中漫步的世界

故宫博物院-全景 © ins xccc
彼时的墙壁,是神圣的、昂贵的,承载的是集体信仰、权力叙事和深厚的文化记忆

敦煌莫高窟第249窑 © 小红书用户-Marbury
(2)现代的觉醒:从街头反叛到大众狂欢
时间快进到20世纪60年代,“墙”演变成“街头的呐喊”。在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区,黑人与拉丁裔青年用涂鸦在空白墙面上写下名字、画上符号,对抗着阶层固化的冷漠,这才有了街头文化的觉醒。

如今的布朗克斯区街头,仍然随处可见涂鸦© 小红书用户-人间清欢
在中国,“墙”的身份也曾几经转变,从遍布城乡的政治标语墙,到改革后,北京798、上海莫干山路出现的第一波涂鸦,它们从“地下”逐渐走向半公开,开始试探公共空间的边界。

老墙上仍然鲜明的革命口号 © 小红书用户-BeningXu

2017年的798艺术区涂鸦墙 © 小红书用户-李锦鲤

2017年的上海莫干山路涂鸦墙 © 小红书用户-傻傻的呆
此时的“墙”,从神坛走向街头,从集体叙事转向个人表达,从单向的“灌输者”变成双向的“对话者”,也变得愈发世俗化、大众化。
只是没人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这种“对话”会变成“打卡”“表达”会简化成“摆拍”。
墙的今生:网红墙的“生”与“死”符号放大
历史的车轮驶入社交媒体时代,“墙”的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纵观国内外大大小小的网红墙,我们发现“长寿”与“短命”的边界其实异常清晰。前者成了城市的“文化名片”,后者却沦落为“建筑垃圾”。
(1)成功的“长红者”,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故事。
①历史回声:将瞬间铸成永恒
这类“墙”的生命力,在于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凝固于一面墙之上,成为集体记忆的锚点,甚至本身就成为历史的一部分。柏林墙遗址,这面曾经用于分割东西德的水泥墙,如今只剩下几小段。东边艺术廊作为最长的一段,也不过1.3公里。

柏林墙上东边画廊的涂鸦 © 小红书用户-我是吐逗-五猫罗汉
而俄罗斯艺术家迪米特里・弗鲁贝尔的《兄弟之吻》,成了这里最醒目的符号。这幅描绘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社会主义兄弟之吻”的巨作,以一种戏谑又深刻的方式,批判了冷战的荒诞与分裂。既有政治的虚伪,又藏着对和平的渴望。

俄罗斯艺术家迪米特里・弗鲁贝尔,在1990年将前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亲吻的照片,复制到东柏林墙上© 小红书用户-K、K
它的成功之处在于承载着20世纪最沉重的一段历史,并赋予了其持续发酵的艺术解读空间。
在加拿大魁北克老城,那面闻名世界的大壁画同样在用艺术唤醒记忆。这面由12名艺术家携手完成的巨作,在短短十周内便惊艳亮相,更难得的是它采用了“新视觉幻法绘画技术”,让二维画面在特定角度下呈现出逼真的三维立体效果,生动讲述着魁北克400年历史变迁。

夜晚的魁北克大壁画 © 小红书用户-Cher
当然,它并不是简单的历史插图,而是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地方历史转化为一场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和互动感的公共盛宴。
而国内,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背景下,鹤岗市兴安区永新村对面的沿街废旧墙,以浓烈色彩赋予红色记忆的烙印。

鹤岗市兴安区永新村对面沿街废旧墙面绘制的5幅约127㎡抗战主题红色教育彩绘墙面 图片源自网络
原本脱落的旧墙面,被精心绘制成5幅总面积约127㎡的抗战主题红色教育彩绘。这不仅是一场艺术创作,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教育和情感动员,将国家叙事与地方记忆紧密结合,赋予公共墙可触摸、可感知教育功能。
② 多元共生:让“所有人”都参与进来
真正扎根于城市的“墙”,从不是艺术家的“独角戏,而是大众的“集体创作”。它可能始于商业构想,源于青年表达,或是艺术实验,但最终都会生长为“所有人”都参与进来的独特风景。
去年10月,成都青年聚集地“明日巴适”与“城市艺术联盟”联合发起「涂呀!TO Chill」即兴派对,11位来自中国与法国的艺术家,以“自然乐园”为主题,在一周内创作了8面巨幅涂鸦墙。

2024年10月,由“明日巴适”与“城市艺术联盟”共同举办的《共生III“自然乐园“街头艺术展””》© 成都丨明日巴适
艺术家们将熊猫、竹林、麻雀等本土元素融入街头艺术,甚至衍生出“涂鸦乒乓球拍共创”“宠物爪印涂鸦”等互动环节。这场活动的成功,不仅在于墙面的视觉冲击力,更在于其从创作到展示的全过程均向公众开放。
活动结束后,这些墙面被保留在公园中,从“短期活动”转化为“长期景观”,实现了从流量引爆到社区记忆的沉淀。
与成都的“节日化”狂欢不同,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则展现了一种更为系统化的共生模式。
这个由旧工业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创园区,历经19年发展,已然形成“无边界美术馆”式的生态,打破了艺术与社区的隔阂。

深圳华侨城创意文化园涂鸦墙 © 小红书用户-杰子爱分享
这里没有冰冷的展厅玻璃,工业建筑的斑驳墙面就是天然画布。以“城市与自然共生”为核心,通过植物、动物及当代社会生活符号展现艺术创作。
比如,海峡两岸艺术家联袂创作的《自然・观》,以宋画绢本为底色,将花鸟意象与水墨韵味融入其中,“一羽一世界,一花一乾坤”的中式美学与老旧厂房的硬朗肌理形成奇妙对话;何彥霖的《鹿》用温柔粉笔触勾勒灵动身姿,象征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

涂鸦艺术家黄立炜与吴伟昊用连续十几天、每天七八个小时的付出,合力完成的壁画作品《自然·观》 图片源自网络
此外,园区还会举办艺术家驻留活动,居民能围观创作过程,甚至参与墙面留白处的小型创作。
在这里,“墙”不再是“观赏对象”,而是连接艺术家、居民与城市的纽带,让艺术真正走进社区日常。
洛杉矶的 Paul Smith 粉红墙,则上演了一场“从商业橱窗到城市客厅”的奇妙蜕变。
这面墙原本是商业营销的无心插柳,但大面积的纯粉色块自带出片率,很快就成了Instagram上的“顶流”打卡地,甚至演化成全球知名的文化符号。

Paul Smith 粉红墙一隅 © ins ybs9641
连带着其所处的梅尔罗斯大道一起“出圈”,周边的时尚店铺、艺术画廊、咖啡馆等等客流激增,即便是路人也忍不住拍张照发到社交平台。

夕阳下的Paul Smith 粉红墙 © 小红书用户-万余
更有趣的是,这面墙还会随城市文化动态进行调整。比如,其曾为配合LA Pride,变身绚烂的彩虹墙,让商业载体真正融入了城市的社群情绪。

一年一度的LA Pride(6月5日至11日),Paul Smith把西门外墙涂成了“彩虹”© 小红书用户-小红薯578F2FBE
没错,这面粉红墙早已不是单纯的品牌广告,而是洛杉矶年轻人表达个性、分享生活的“公共日记本”。
③ 情感宣泄:抗争文化的缩影
在动荡与包容交织的中东大地,“墙”成了青年群体最直接的情感出口。那些色彩与符号里,既有对苦难的抗争,也有对生活的热爱,构成了中东青年文化最鲜活的缩影。
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涂鸦区,则把整座城市变成了“青年文化表达的露天展厅”。这里的创作群体主要由本都艺术家和街头爱好者组成,老城区的石墙、新商圈的围墙、工业厂房的立面,随处可见涂鸦作品。

特拉维夫涂鸦墙,满满的反叛精神 © 小红书用户-仙贝
与其说这里是一片固定的涂鸦区,不如说把城市变成了“青年文化的露天展厅”。
在这里,涂鸦不再是“小众亚文化”,而是城市包容精神的具象化。政府划定合法创作区,以相对开放的态度进行引导。作品也更加贴近日常生活,既包含对现代城市理念的反思,也融入了犹太文化特有的隐忍与智慧。
巴以隔离墙,这面绵延700多公里的混凝土屏障,可以说承载着沉重的伤痛与冲突。
原本是割裂土地与人心的“恐惧符号”,却因为班克西等艺术家的涂鸦,撕开冰冷的隔阂。

绵延700多公里的巴以隔离墙,承载着多少巴勒斯坦人的苦难 © ins ashley_hayes
常见的儿童、花朵、彩虹等元素,表达出巴勒斯坦民众对和平与自由的向往。
部分涂鸦则以幽默,或者讽刺的手法揭开隔离墙对巴勒斯坦人生活的影响。

巴以隔离墙,每一幅都是巴勒斯坦民众对自由的渴望 © 小红书用户-Iron_tree
这里的涂鸦是带着血泪的呐喊与抗争,艺术成为为政治发声的武器,用色彩对抗冰冷,用视觉符号保留历史记忆,让墙面成为全球瞩目的政治与文化焦点。
④ 在地文化:让独特的灵魂被看见
一座城市的灵魂,往往藏在街头墙面的肌理里。那些真打动人心的墙,从不会刻意迎合潮流,而是把城市的地形、民俗、性格甚至苦难,都揉进色彩与线条里,成为独一份的“文化指纹”。
例如,上海青浦凤溪古镇的文化墙,没有走网红打卡路线,而是巧妙地将魏晋古钟、明清货船等当地文化元素串联起来,为“城中村”的更新注入深厚文脉;没有粗暴地覆盖过去,而是以艺术手法,打开一扇通向社区“前世今生”的大门,让居民产生认同,让游客读懂历史,实现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微妙平衡。

这面历史文化墙的诞生,源于对凤溪在地文化的深度珍视与系统梳理 © 绿色青浦

“城中村”的未来行动蓝图© 绿色青浦
在珠海,涂鸦墙不仅是色彩与线条的组合,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从斗门区的村落、香洲区的老巷,到金湾区的非遗街,一面面“墙”生动地将三灶鹤舞、水上婚嫁等非遗文化与现代涂鸦艺术巧妙结合。
古老的民俗图案与充满动感的现代涂鸦同框,没有生硬的文化说教,而是进行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例如,斗门区下洲村的涂鸦墙,将醒狮、广绣等非遗元素融入现代艺术,让村民和游客在视觉上感知传统文化的魅力。

斗门区下洲村涂鸦墙-醒狮元素 图片源自网络
而位于金湾区三灶镇非遗街的涂鸦墙,则以三灶鹤舞、渔家菜制作技艺等国家级非遗项目为主题,以现代艺术表现手法还原传统场景,让非遗文化更符合当代审美需求。

金湾区三灶镇海澄村的非遗文创特色街区-三灶蚝油 图片源自网络

金湾区三灶镇海澄村的非遗文创特色街区-三灶蚝油 图片源自网络
这些“墙”没有刻意炒作,却成了珠海最动人的“文化名片”,正是因为它让千年智慧走进年轻人的视野,让沉淀于历史中的非遗“活”了过来。
位于意大利利古里亚海岸的五渔村,这个由五个村落组成的集群,曾经是一个默默无闻、趋于衰败的小渔村,当地居民将临海的房屋外墙刷成明黄、桃粉、天蓝等鲜艳色彩,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

五渔村的彩色房子© ins vidarnm
实际上,这种色彩运用源自渔民妻子为方便出海归来的丈夫,辨识自家房屋而兴起的风俗,如今已经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景观。
⑤ 重获新生:点石成金的艺术力量
当色彩与创意覆盖斑驳的墙体,改变的不仅是物理景观,更是一个空间的命运与一群人的记忆。
就如同韩国首尔的梨花洞壁画村,源于2006年首尔政府联合70多名艺术家,发起的“骆山公共项目”,将目标瞄准骆山脚下的老旧棚户区,陡峭的台阶、斑驳的民房外墙、杂乱的公共空间……都成了创作的载体。

色彩斑斓的壁画村,仿佛误闯童话世界© 小红书用户-爱旅游的小嘉
艺术家们用色彩彻底改变老旧社区的面貌与氛围,让其成为充满活力的艺术村落。

色彩斑斓的壁画村,仿佛误闯童话世界© 小红书用户-爱旅游的小嘉
由于《屋塔房王世子》等影视作品的取景,壁画村很快发展成为火遍亚洲的网红景点,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打卡。

《屋塔房王世子》等多部影视剧© 小红书用户-牛仔真的很忙
然而,游客的喧闹打破了原本的宁静,周边居民不堪其扰,甚至在2016年出现红色涂鸦抗议事件。
也因此促使政府优化管理措施,设置专用游览路线、规范游客行为,从而推动艺术创作与居民生活需求结合。
位于重庆九龙坡区的黄桷坪涂鸦街,作为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涂鸦艺术作品群,将山城火爆、直率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最大的涂鸦街-黄桷坪涂鸦街© 小红书用户-洸哥哥
这条长达1.25公里的街道,两侧布满色彩斑斓的涂鸦,涵盖37栋建筑物的墙面,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艺术氛围拉满 © 小红书用户-风住的街道
这里是四川美院的“后花园”,从学生的青春涂鸦到艺术家的精心创作,再到游客在划定区域创作的笑脸、情话,没有“不许触碰”的警示牌,没有专业门槛的限制,人人都是创作者。

包容性超强,原本的老旧社区,如今的黄桷坪涂鸦街© 小红书用户-铁哥的旅行笔记
曾经灰扑扑的居民楼外墙、老旧的空调外机、楼梯间的台阶、电线杆……如今皆被热烈饱满的色彩、自由不羁的线条覆盖,而这恰好与山城的独特地貌、魔幻建筑和市井烟火完美融合,成为了整座城市里最野、最鲜活的“露天美术馆”。它的灵魂就是重庆本身——热烈、包容、生生不息。
位于斯海尔德河畔的Doel村,则讲述了一个更为曲折、更为坚韧的故事。因安特卫普港口的扩张计划,这座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庄一度面临被拆除的命运,居民被迫陆续迁离,建筑破败,几乎沦落为一个“幽灵村”。

比利时“幽灵村”Doel的涂鸦墙 © 小红书用户-巧克力国小木
然而,来自世界各地的涂鸦艺术家和游客开始涌入,在废弃的房屋外墙、学校、教堂上创作,将整个村庄变成一座露天的、持续生长的“艺术画廊”。
这些涂鸦题材各异,从超现实幻想到社会批判,其力量源于一种强烈的反差,艺术的生机勃勃与村庄的注定消亡形成尖锐对照。
在中国,山东寿光,一个名叫东头村的普通村庄,100多位艺术家的涌入,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们以村民日常生活、乡村记忆,以及寿光独特的蔬菜之乡文化为灵感,将灰头土脸的农房外墙当作画布。

100多位艺术家,为小村庄带来现代气息© 小红书用户-Dana Wei
就这样,不起眼的砖墙“长”出了巨大的白菜、飞翔的仙鹤、嬉戏的孩童,甚至充满科幻色彩的宇宙图景。


砖墙被赋予新的生命© 小红书用户-小能手
村口第一面墙绘《门神》更是巧妙地将潍坊木版年画与本地农业特色结合,门神手里拿的是当地主要农产品圣女果,还写了英文welcome,欢迎外国游客。

拿着圣女果的门神 © 小红书用户-布兰顿生活
这场艺术行动美化了乡村环境,营造了乡村艺术氛围,使东头村成为网红村,并荣获“最佳乡村公共艺术奖”,证明了艺术能以最低的物理干预,为乡村带来最大的精神提振和可见的发展机遇。
(2)然而,成功的另一面,更多的墙面,却在短暂的喧嚣后,迅速跌入“死亡陷阱”。
① 审美粗暴:把墙当成“流量广告牌”
上海豫园老街的空置房屋,被刷成了彩虹墙,本以为会惊艳四方,结果被一众网友吐槽“太丑了”“像集装箱”“不知道还以为到了印度”……以至于短短4天就被打回原形,堪称“网红墙短命天花板”。

豫园南边方浜中路街道的“彩虹墙”,引发争议 © 小红书用户-墨水盒

已经涂白,恢复原貌的墙壁 © 小红书用户-葫芦不呼噜
至于原因,大概是因为豫园周边几乎全是明清风格的骑楼、砖雕、黛瓦,这波创意违和感实在太强,想蹭流量的意图过于明显。
02 尺度之争:巨型装置引发的建筑学思辨
当巨物风潮席卷城市,建筑界对巨型建筑、装置的评价却莫衷一是。
(1)反对者:资本异化的符号

被小广告覆盖的阜阳师大涂鸦墙© 小红书用户-江慕云

伤痕累累的盐城建军路网红墙 图片源自网络
③ 商业透支:把公共空间当成“摇钱树”南宁百货大楼的“收费打卡墙”,直接把网红墙的“公共性”踩在脚下。

位于南宁百货大楼墙面上的“南宁”二字,随着火爆出圈,催生一众摄影师到此收费拍照 © 小红书用户-清风细雨
更令人痛心的是,商业流量的裹挟,还会消解公共空间的文化敬畏。前不久,绍兴鲁迅纪念馆入口处那面矗立22年的“鲁迅夹烟”景墙版画,意外卷入一场舆论漩涡。
这面高4.5米、长15米的花岗岩景墙,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李以泰1974年创作的木刻版画《鲁迅》为蓝本,是鲁迅先生“生活化”形象的经典呈现。

绍兴鲁迅纪念馆入口处的鲁迅夹烟景墙版画 © 小红书用户-现实逃避家
部分游客却模仿网络恶搞姿势与肖像合影,或以“给先生点支烟”为名,在墙前点燃打火机、香烟,这些低俗打卡行为,一度在社交平台刷屏,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有人批判“这是对先贤的亵渎”,有网友怒斥,这是“把文化纪念场变成了网红博眼球的工具”。
然而,管理方初期并未及时制止,直到争议发酵才增设提示牌和引导员,但墙面的文化严肃性已遭破坏,不少游客直言“再看这面墙,只剩不适感”。
这种隐性的商业透支,比直接收费更伤人。把“文化打卡”当作幌子,掏空了公共空间的精神内核,最终只会让游客与文化双双离场。

盲目跟风的网友 源自小红书截图
网红墙的“短命魔咒”,到底是谁下的?
看完上面这些案例,或许会发现一个真相:一面“墙”的生死,绝非偶然。
其背后,是一场关于文化、权力与利益的深层博弈。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回答下面这些核心问题:
(1)为谁而立?
一面没有灵魂的墙,注定是行尸走肉。成功的网红墙,绝非简单的图案复制或风格搬运,而是必须深深植根于所在地的土壤。
是讲述一段尘封的历史?表达一种独特的社区气质?还是回应一个当下的社会议题?就如同漳州古城那面与百年骑楼共生的玫瑰花墙,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它不是造出来的网红墙,而是“长”出来的文化墙。

漳州古城“长”出来的玫瑰花墙 © 小红书用户-南南南
反之,那些在任何地方都能复制的“ins风”背景板,由于缺乏独特的文化基因,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
(2)谁说了算?
一面墙的诞生,是政府的政绩工程、艺术家的个人表达、开发商的引流工具?还是社区居民的自家墙面?如果缺乏“政府引导、艺术家创作、社区参与、商业适度介入”的共创-共治-共享机制,那么,这面墙可以说从出生起就带着“原罪”。
太多城市把网红墙当成“一次性工程”:刷完画完,拍照宣传,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就像盐城建军路的墙,建的时候轰轰烈烈,维护的时候悄无声息,最后只能“烂”在街头。
(3)是流星,还是常青树?
流量来得快,去得更快!把网红墙当成一次性打卡点,是最大的思维误区。想要打破“短命魔咒”,需要的是长期主义的运营智慧。
① 技术赋能:能否结合AR、3D等技术,让静态壁画动起来,讲述更生动、更丰富的故事?能否采用可变墙面,定期邀请不同艺术家进行局部更新,保持新鲜感?
就像深圳南头古城的“记忆墙”,不仅画着古城的老字号、老建筑、老习俗,还建立了一套“共建共治”机制。政府出维护资金,艺术家负责定期补色,社区居民轮流当“墙管家”,每天巡查有没有破损、小广告,每月收集居民的“新故事”,每季度请艺术家添新内容。


古今交融的南头古城 © 小红书用户-早点发财不上班
不仅如此,用手机搜索“云上南头古城”小程序,就可以通过“湾区溯源”“蝶变重生”“活力古城”“博物馆群”四个板块,感受3D可视化信息与古城实景模型融合带来的视觉体验。

数字化南头古城,搜索“云上南头古城”小程序,感受不一样的古城 © 小红书用户-兽兽牛
如今,这面墙不仅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褪色,反而因为内容的更新,成了常看常新的打卡地。
② 智慧治理:能否设立城市涂鸦专区,疏堵结合?能否建立专门的维护基金,确保墙面历久弥新?而不是出了问题,一涂了之。
以特拉维夫为例,这座城市不仅没有禁止涂鸦,还根据城市管理管理和涂鸦文化特点,划定了“三类区域”,即:
自由创作区:允许艺术家自由创作和表达的区域,通常位于非核心商业区或专门划定的艺术街区;
限制创作区:需要申请许可或遵守特定规定才能进行涂鸦创作的区域;
禁止涂鸦区:完全禁止涂鸦行为的区域,如历史建筑、宗教场所等。

自由开放的特拉维夫,街头涂鸦随处可见 © 小红书用户-不吃牛油果的小松鼠
同时,还出台了“涂鸦标准”,即使用环保颜料、不破坏建筑结构、尊重公共空间。这种分区管理的方式,既保护了涂鸦艺术的文化价值,又维护了城市秩序和公共财产。
③ 内容深耕:能否围绕这面墙,策划主题市集、艺术讲座、社区节日?让它成为一个文化发生的“场”,而不仅仅是一个拍照的“背景”。
就像前面提到过的成都“明日巴适”涂鸦墙,便是把“打卡”变成了“参与”,人们可以在墙上留言,可以跟着艺术家学涂鸦,可以听居民讲画里的故事。来这里的目的不再只是拍一张照片,而是真的“走进了社区”。

2024年10月,由“明日巴适”与“城市艺术联盟”共同举办的《共生III“自然乐园“街头艺术展””》© 成都丨明日巴适
结语:网红墙的命,是城市给的
网红墙的命运,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治理能力与社区活力。它要考验的,是究竟把公共艺术当作急功近利的“工具”,还是愿意为之付出长期耐心的“文化投资”。
当我们批判一面墙的“短命”时,真正批判的是那种追求短期效应、忽视深层文化联结的浮躁心态。破解魔咒,需要的不是更炫酷的图案、更猛烈的营销,而是一场深刻的观念转变。
一面“墙”,只有真正长出文化的根,嵌入社区的肌理,建立生长的机制,才能承受住流量的潮起潮落,成为一座城市真正活着的、会呼吸的风景。就像故宫的红墙,之所以能“红”六百年,不是因为“好拍照”,而是因为藏着一个民族的记忆与骄傲。
当流量退潮,剩下的不是斑驳颜料,而是城市的真心。希望有一天,我们路过的每一面墙,都能“说得出故事,留得住人心”。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 KaiYuan He
审核编辑|KaiYuan He
Reference:
https://www.chinanews.com.cn/cul/news/2009/04-30/1671034.shtml
https://m.163.com/dy/article/HF0CQ3F10512830U.html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18352849932382564
https://www.sohu.com/a/206354631_467117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815160774668425&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1044312838468929&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0863244436144860&wfr=spider&for=pc
https://sznews.com/news/content/2025-05/25/content_31577550.htm
https://mp.weixin.qq.com/s/jq9rSYEQsPjxz7Jtw6k3HQ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327598604390745&wfr=spider&for=pc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130201485873025&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Fyaq91LJ0UooTZzhGoWeGw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7298720962498397&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qQMBbs50OQOWuDTrU6ZVLg
https://mp.weixin.qq.com/s/c12j7GYywf7O96OB3eem1w
http://pub-zhtb.hizh.cn/a/202405/15/AP6644b5d9e4b097898bb0543b.html
https://d.lingnan.edu.cn/msxy/info/1079/10968.htm
https://www.sohu.com/a/243110707_753478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8/0109/10/902172_720444968.shtml
http://journal.crnews.net/mhsh/2018n/2018ndsq/hqzz/922386_20180308122132.html
https://mp.weixin.qq.com/s/UX9LLYvBXgYx3kUz4EGz0g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0667475999631023&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zOsvPwOgJ_ajhhTWGhz5Kw
https://www.sohu.com/a/918875172_121124414?scm=10001.325_13-325_13.0.0.5_3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3806476681582342&wfr=spider&for=pc
https://www.shouguang.gov.cn/news/zjdgz/202311/t20231128_6269785.html
https://mp.weixin.qq.com/s/HgGXbagWmjNVk7-0RpjAqw
https://mp.weixin.qq.com/s/d0TbZLeCWOgVqdn-uPdycQ
https://mp.weixin.qq.com/s/7IR_Kz47r0plfi9ICC-wHg
https://mp.weixin.qq.com/s/B2lEFbYrdSlWxe9JlgXU5A
https://mp.weixin.qq.com/s/w3WOycIY5jy95y5Oprh0XQ
https://sd.china.com/shms/20000934/20250825/25972838.html
http://zjsx.wenming.cn/whsx/202508/t20250827_9008898.html
https://appatt.sznews.com/jzApp/files/szxw/News/202105/11/473430.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42932847604642586&wfr=spider&for=p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