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全球休息室地图
在探讨“保洁员休息室”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世界范围内,一些先进城市和企业是如何回应这一问题的。
网友在家小艾Doris分享了一所国外中学的保洁工作间。这位保洁员是一名年轻女性,她的工作间约10平方米,功能布局合理:配备物品储物柜、清洁工作车,角落设有拖把池,并设有一组桌椅供其休息使用。空间虽不大,但整洁有序,兼顾了作业与休憩需求。

©在家小艾Doris
这样的设计源于建筑规划初期的人性化考量 —— 只有当劳动者尊严被认真考虑,才能在图纸阶段就为保洁员预留出体面、实用的工作与休息空间。
香港中文大学的保洁休息室,门口标识为“茶水间”(Pantry),屋内有风扇、水池、卷纸、冰箱、橱柜,还有一把人体工学椅。

图源小红书©竹行力MAX
南京江心洲的公共厕所也为保洁人员提供了单独的管理用房,从网上图片看空间宽敞,干净整洁,还有单人床可供休息。

图源小红书©可可小圆
深圳市福田区的环卫工人驿站统一采用装配式建筑,成为工人歇脚、取暖、避暑的专属空间。


南山街道设置了可移动式岗亭与休息处,占地面积小,也便于根据需求更换地点。

图源小红书©不吃香菜
上海浦东机场的保洁员休息室环境干净整洁,获得不少好评,但有网友反映,该空间是由原母婴室改造而成。

图源小红书©喜多皮
若周边另有其他母婴设施且数量充足,此类改建或可视为资源的灵活调配,虽非理想之举,亦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过渡方案。
在学校、市政之外,河南许昌的胖东来则为私企树立了标杆。除了极致的服务,其对员工的尊重也广受赞誉。在胖东来的总部,员工拥有6000m²的休息区,配备了沙发、饮水机、微波炉、空调、书架、床铺甚至观影区。在这里,保洁人员与货车司机与其他一线员工享受同样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02 设立保洁休息室,难点在哪里?
尽管有诸多正面案例,但现实中,绝大多数保洁员仍面临“无处可歇”的困境。问题的根源,远不止“空间不足”那么简单。
1-空间困境:寸土寸金的商业逻辑
在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大型商场中,每一平方米都价值不菲。开发商和物业方往往优先考虑商业回报,将可利用空间最大化用于商铺、广告位或设备间。保洁员的休息室,常被视为“非必要支出”,只能被安置在楼梯拐角、设备间角落,甚至卫生间隔间。

图源小红书©mimi
2-制度困境:外包关系导致责任模糊
在空间稀缺之外,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劳动关系的结构性缺陷。目前,绝大多数保洁员并非由企业直接雇佣,而是通过劳务派遣公司签约。这种“三方关系”导致责任模糊:物业公司认为保洁是外包服务,无需承担员工福利;派遣公司则以“成本控制”为由,压缩一切非工资支出。
在这种模式下,保洁员的劳动合同往往不包含“休息空间”条款,劳动监察也难以介入。

图源小红书©是乐普
3-法律困境:权利细化不足
一些国家已将劳动者休息权细化为具体标准。
英国的《Workplace (Health, Safety and Welfare) Regulations 1992》明文要求“可达、足量的休息与就餐设施”(Reg.25),健康与安全执行局指则一步细化座椅、桌面、清洁与通风等要求。
德国《Arbeitsstättenverordnung》(工作场所条例)要求提供休息/待命室等,并由企业工会共决制参与监督与协商。
美国加州高温法规强制要求设置遮阴与“冷却休息”区;2024年起室内高温也将纳入监管,已有企业因未落实“冷却休息”措施而被处罚的报道。
而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为劳动者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但“休息空间”是否属于“劳动条件”,在司法实践中仍存在争议。缺乏针对特定职业(如保洁)的细化标准,导致执法缺乏依据,企业也容易“钻空子”。

图源小红书©悸
4-观念困境:休息室是“福利”还是“权利”
尽管网络声量不小,但现实中还是有很多人将“为保洁员设休息室”视为一种“企业福利”或“人道关怀”,而非一项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这种认知偏差,使得问题长期停留在“道德呼吁”层面,难以推动制度性变革。

03 谁来为保洁设立休息室?
当问题被提出时,一个更现实的追问是:谁该为此负责?但目前这项工作的落实还没有明确的责任主体。
政府层面,尚未出台全国性法规,明确保洁休息空间的建设标准与责任主体。企业层面,商业机构多以“外包”为由推卸责任。工会层面,基层工会覆盖不足,难以有效维权。
尽管缺乏统一标准,但一些城市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
在上海,环卫、保洁等户外劳动者的休息空间由上海市总工会组织建立。在徐汇区古美路街道,150车站公厕于2024年完成改造,同时升级的还有一间5平方米的公厕管理室。

上海古美路150号车站公厕管理室
这个精心设计的空间集成了休息、更衣、热饭、储物等多重功能,崭新的冰箱、微波炉与空调一应俱全,数个储物柜靠墙而立,为物品收纳提供了充足空间。

在150站公厕的背面,还藏着一处约40平方米的温馨空间——古美环卫行业工会驿站。走进驿站,微波炉、饮水机等设施配备完善。这里同样作为“一线职工工间休息室”,全天候向环卫职工开放,成为他们忙碌间隙补充能量、稍作休憩的身心充电站。

古美环卫行业工会驿站
在浙江杭州,作为3万余名环卫工的主管部门,杭州市城管局一直在推动环卫工休息点的建设,如今已建成263座城管驿站,免费面向环卫、市政、执法、快递外卖员等一线户外工作者开放,提供开水、冰箱、微波炉、用餐桌椅等设施,还设有应急医疗区。

上城区光复路熙春弄10号
这些驿站不仅设施完备,设计样式也各具特色,有些为四合院风格,有些是古典园林风格,小小驿站成为了杭州对外展示文化的“窗口”。




环卫工人属于城市管理范畴,有政府兜底保障,也常接受市民监督。但如果是商业或写字楼里的保洁,休息室的状况则完全凭企业良心。
04 保洁休息室正在改善
尽管挑战重重,但近年来社会对劳动者权益的关注正在推动改变。
今年4月份,#保洁员值得拥有一间体面的休息室#成为社交平台热门话题。据《钱江晚报》报道:杭州市中心某写字楼内,保洁员在一间逼仄的厕所隔间里,用几个泡沫箱拼凑成一张小床,上面铺了一层蓝色花朵图案的布垫子,墙上挂着她的外套。

随着舆论发酵,该写字楼将保洁休息室从厕所隔间迁移到楼内一间约3平方米的小隔间,设有沙发、微波炉、热水壶和电风扇。尽管空间仍显局促,但舆论监督确实有效推动了局部改善。

将工具间改为保洁休息室是写字楼与商场的常见做法,但这种“微型休息室”也暴露出新的问题:空间狭小、安全隐患(如电线乱接)、管理混乱(与工具混放)等。更值得推广的,或许是一种“统一后勤员工休息中心”的模式。
浙江传媒学院将学生公寓楼的架空层,改造成后勤服务中心员工休息室,配备多张桌椅,沙发、空调、衣柜、象棋等物品,物业保洁后勤人员都可以在里边休息。


©潮新闻摄影毛姝雯
然而,该模式目前主要适用于校园、工厂、大型国企等有较大物理空间的单位。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区,仍需探索“嵌入式”解决方案,如利用地下空间、屋顶平台或共享办公区的闲置时段。
05 结语
“保洁员休息室”成为热搜词,让人们既感到欣慰,也深感悲哀。欣慰的是,社会终于开始关注这群“隐形人”;悲哀的是,这本应拥有的基本权利,仍需要一场舆论风暴才能推动。
如果有一天,保洁员休息室不再成为新闻焦点,关怀劳动者成为社会的本能与常态,那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文明城市。
PS:电影《完美的日子》展示了东京众多极具艺术美感的公共厕所,这些设施均来自东京公厕计划(The Tokyo Toilet)。影片以一名公厕保洁员的日常生活为主线,细腻刻画了平凡中的诗意与尊严,荣获2023年戛纳电影节人道主义精神奖。




《完美的日子》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尽管影片对厕所本身和保洁员认真的工作生活态度极尽赞美,却始终未出现任何属于保洁员的休息空间。主人公的午餐,是在公园树荫下的长椅上安静完成的——一个不属于“工作场所”的“临时栖身地”。

《完美的日子》
若您了解东京乃至日本在保洁人员休息空间方面的实际配置,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分享。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KaiYuan He
审核编辑|Chenxi
《上海市“最美厕所”里的保洁员休息室,长什么样?》 今日闵行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5/05/08/1564001.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9645359029781828&wfr=spider&for=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