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从“栖身之所”到“生活场域”:大学生住宿需求的世纪转变

图1 80年代大学生宿舍
曾几何时,学生宿舍在大学建筑规划中被简单视为满足基本居住的“功能容器”,设计止步于满足人均面积、消防疏散等规范要求。拥挤的上下铺、简陋的书桌和公用洗漱间构成了那个年代的集体记忆,个人隐私近乎奢侈,“有的住”便是全部期待。
然而,#被清华大学的宿舍震惊到了#这一热搜话题,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宿舍需求的革命性转变。对Z世代而言,宿舍早已超越传统规范,成为一个集睡眠、学习、社交与娱乐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活场域”。他们要求隐私得到保障、动线合理高效、储物充足便捷,甚至对墙体质感和网络覆盖提出更高标准——这些细节已成为定义“好宿舍”的关键。
这一转变深植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Z世代个体意识的觉醒。当基本生存需求被普遍满足,更高层次的环境品质诉求自然浮现。它要求建筑设计超越规范的“合规性”,追求空间的“适配性”:通过loft设计复合利用空间,借模块化家具实现灵活布置,或以公共厨房和讨论区激发社群交往。
清华宿舍的“出圈”,不只因颜值或性价比,更因其体现了建筑学意义上“对人的尊重”——它用专业语言回应了学生作为完整个体的需求。这提醒着我们:宿舍不是标准化产品,而是学生四年的“家”。高校在学生“住”这件“小事”上的投入,恰恰折射出其育人的格局与温度。我们设计的不仅是房间,更是一个既能安放身体、也能滋养梦想的青春容器。
02 宿舍的“隐形课程”:从教育社会学看现代宿舍的育人功能

图2 当代大学生宿舍
宿舍远不止是学生睡觉、存放物品的物理空间,它更是一所大学精心设置的“隐形课堂”,于一砖一瓦、一厅一房间,潜移默化地完成着育人使命。这堂无声的课程,持续而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模式、审美品味和社交能力,其教育价值丝毫不亚于一门正式的学分课程。
首先,空间设计本身就在系统地塑造行为。良好的隔音与清晰的功能分区,不仅在物理上减少干扰,更在心理上培养学生的“边界感”与公共意识,教育他们何为“互相尊重”。而精心规划的公共区域——如共享厨房、开放式讨论室、内置健身房——则极具策略性地鼓励着课堂外的跨学科相遇与交流。这些空间自然而然地促发合作、辩论与灵感碰撞,成为孵化创新火花的社会性容器。

图3 当代大学生宿舍
其次,环境美学是一种持续的滋养。一个拥有良好设计、保持整洁、采用高质量建材与家具的宿舍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无处不在的美育。它日复一日地提升着学生对品质、秩序与形式美的感知与期待,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审美标准,甚至迁移到他们对学习、生活乃至自我的要求与态度上,懂得欣赏并创造有品质的生活。

图4 当代大学生宿舍
最终,所有这一切物理设计汇聚于一点:促成良性社区文化的生成。一个设计合理的宿舍是健康社群关系形成的物理基础。它帮助学生顺利地从孤立的“个体”,过渡为懂得协作、包容与参与的“社会人”。在这门“隐形课程”中,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如何生活,更是如何与他人共同生活——这或许是大学教育所能授予的最重要的人生技能之一。
03 清华大学南区学生宿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工作室

图5 建筑外观
清华大学南区学生宿舍的更新项目,恰是“宿舍作为隐形课程”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该项目位于校园核心区域,在严格限制建筑高度并须延续历史风貌的前提下,设计团队将重点从单一建筑造型转向了对整体环境品质与育人功能的塑造。

图6 场地概况
项目保留了198棵原生大树,并巧妙利用2米高差地形,营造出层次丰富的院落空间。为节约地面空间,公共活动区被设置在地下。设计通过每栋板楼前后的天窗引入自然光线,结合层进式的明暗变化与通透开口,形成富有节奏的光影序列。场地原有高差被巧妙利用,创造出错层、夹层及中庭空间,并分别匹配斜天窗、高侧窗及弧形主天窗,使光与空间交织,将舒适宜人的环境体验有效延伸至地下。

图7 建筑外观
历史地块的项目属性限制了建筑造型和材料选择的自由,由此引发设计师将关注点投向环境的整体品质。一个宜人的校园环境,来自整体环境的综合体验,而非单纯依靠建筑造型。每当一座板楼落成,在其前后、左右、内外同时形成宜人的环境,成为本项目在满足宿舍基本功能之上的设计追求。

图8 材质选择
校方希望本项目能传承红砖建筑的场所记忆,设计师施与清水红砖以当代的新表现力。借助板楼立面上刻意挖出的深洞口与横向勾缝,每一处转角得以塑造出红砖的浑厚体量。在此基础上配合高低宽窄变化的白色混凝土窗台板与蓝紫色铝合金过梁装饰,通过材质、色彩、线条、凹凸的组合变化,为清水红砖增添新颖细部。上百个墙身节点详图使得细部控制达到了极尽精细的程度。

图9 聚集共享空间
南区学生公寓建成之后,丰富多彩的行为在一个个宜人的微环境中自然生长——商业小街、树下交谈、穿越的人流——都显示出空间作为“隐形课程”的强大感染力。它成功将宿舍从单纯的居住功能,升华为一个能够培育尊重意识、激发交往活力、塑造审美品味的育人场所,充分证明真正的校园品质不在于夸张的形式,而在于是否真正尊重环境、尊重历史,以及最重要的:尊重每一位使用其中的学生。



图 10-12 图纸
04 Henry Koerner Hall 学生宿舍/Atelier Kempe Thill

图13 建筑外观
柏林巴德学院柏林分校的亨利·科尔纳楼(Henry Koerner Hall)项目,堪称城市语境中学生宿舍设计的一次类型学创新与空间策略的深度实践。面对历史城区的更新挑战,学院并未选择新建孤立校园,而是采用“城市织补”(Urban Weaving)策略,将空置使馆建筑与既有住宅整合为有机整体。这一决策不仅尊重了柏林潘科城区的原有肌理,更通过功能植入激活了城市片段,塑造出一种“渗透型校园”(Permeable Campus)模式,实现了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的双重融合。

图14 室内空间
项目以复式住宅单元的类型学创新为核心突破点。设计摒弃了传统走廊串联房间的标准化模式,转而采用层叠复式系统来平衡社区感与独立性:每套公寓设为最多容纳六人的复式单元,并通过“直接入户”与“走廊接入”的并置策略,既强化了单元的识别性与归属感,也优化了垂直交通效率。

图15 室内空间
空间体验的营造尤为突出——每户均设两层通高客厅,结合开放式厨房形成空间核心;楼梯在视觉上与客厅贯通,在有限面积内塑造出立体流动的空间叙事。同时,大面开窗将周边林木作为借景纳入室内,巧妙拓展了空间的心理边界。

图16 共享空间
更具前瞻性的是项目贯穿始终的“时间性”思考。公寓被设计为既可满足当前学生共享使用,又可转换为家庭住宅或市场化公寓的灵活体系。这种关注全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体现了对建筑可持续性及城市资源高效利用的深度回应。

图17 建筑外观
亨利·科尔纳楼表明,学生宿舍的本质远超居住功能本身,而是通过建筑学的类型创造、空间体验营造和城市角色定义,实现教育、社会与环境目标的深度融合。它为我们展示了建筑如何以精准而优雅的姿态,在历史城区中平衡个体、社区与城市的复杂关系,成为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没有围墙的学院”。


图18-19平面图 剖透视图
05 Tietgen宿舍/Lundgaard & Tranberg Architects

图20 建筑外观
丹麦哥本哈根的Tietgen学生宿舍,堪称“未来宿舍”理念的一次大胆实践。该项目由北欧基金委托建设,旨在通过前瞻性的建筑探索,构建一个容纳约400名学生的国际化居住范本。其独特的圆形造型呼应了周边运河与新兴区域的流动感,以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平等、共同体与个体存在的融合,重新定义了宿舍建筑的类型学特征。

图21 建筑外观
该项目位于Orestad(奥瑞斯塔丹)北部的哥本哈根大学附近,一个最新的规划是以流动的运河和一处以建筑结构为特点的地方。通过简单圆的形式,与周边环境风格相呼应。在最新完成的区域规划中使用了一种比较大胆的建筑表达。

图22 概念手稿
项目的核心突破在于以动态、雕塑般的空间组织,成功平衡了“集体社群”与“个人居所”的双重属性。建筑呈闭合圆柱体,私人的居住单元沿外环布置,享有开阔的城市视野;而所有公共功能——厨房、交流区、学习空间——则向内庭院集中,形成强烈的向心性与社区凝聚力。

图23 平面图
更值得注意的是,建筑立面通过富有韵律的进退设计,既削弱了巨大体量对城市的压迫感,又赋予每个居住单元鲜明的可识别性,在秩序中保留个性。

图24 建筑外观
06 理想宿舍的终极答案——是“尊重”
清华新宿舍的“出圈”,折射出的是高校对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深切尊重——从生活需求、隐私保障到审美体验,无一不体现人文关怀的深度。它用空间语言告诉学生:你值得被好好对待。真正的育人格局,藏在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用心之中。期待这波“宿舍内卷”能推动更多高校关注学子真实需求,打造真正滋养身心的青春港湾。
你的宿舍是什么样子的?你理想中的宿舍又该有哪些功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体验与期待!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KaiYuan He
审核编辑|Chenxi
Reference
保留红砖绿树的场所记忆:清华大学南区学生宿舍 /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丽方工作室 – 有方
Henry Koerner Hall 学生公寓 / Atelier Kempe Thill |建筑日报
Tietgen宿舍/ Lundgaard & Tranberg Architects | ArchDaily
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3ea1b010000000012030531?source=webshare&xhsshare=pc_web&xsec_token=AB0HOoOtULqLD343yVVbaxE1aztrmddG0lCoGNrWfJrg0=&xsec_source=pc_share
https://www.xiaohongshu.com/discovery/item/63ea1b010000000012030531?source=webshare&xhsshare=pc_web&xsec_token=AB0HOoOtULqLD343yVVbaxE1aztrmddG0lCoGNrWfJrg0=&xsec_source=pc_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