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
2025/07/09
作者

iOS26被“丑”上热搜时,苹果或许早已预料到这场争议。一边是果粉吐槽“半透明图标像毛玻璃”、“动态光效晃眼”,一边是设计师盛赞“空间交互的革命”。


这场号称“苹果迄今规模最大的设计更新”,用一套名为 Liquid Glass(液态玻璃) 的全平台共通设计语言,把UI变成了流动的光影剧场。


从拟物化到扁平化,再到今天的液态玻璃,苹果用12年时间证明:颠覆性设计从不是讨好所有人的艺术,而是重塑体验的冒险。 


但有趣的是,当视线从系统UI转向企业Logo,同样是视觉符号的升级,众多大厂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小心翼翼到几乎难以察觉。


1

01 大厂logo升级图鉴


变了,但没完全变


是的,相比于苹果这般大胆的革新,大厂logo的升级与之形成了鲜明对比。纵观巨头们的logo演变史,越成功的品牌,logo升级似乎越谨慎。


① 谷歌:融合色彩的“渐变 G”


xmyeditor_3.png

© LogoDesign标设网


至于字体,几乎没有改变,但色彩过渡更加自然流畅。这番操作,就像给严谨的科技大佬换上了新潮的渐变衬衫,既保留了原本的科技感,又增加了亲和力,可以说完美诠释将“低调炫技”。


② 小米:200 万“圆角哲学”


小米花200万把logo的直角掰成圆角?还整整花了三年之久?


这次logo升级,小米请来了日本著名设计大师亲自操刀,在“Alive”设计理念的支持下,原研哉希望在小米的品牌视觉中融入东方哲思。


xmyeditor_4.png

© 小米设计


就这样,他用数学公式|x^n+|y^n=c进行推导,将数学的理性与有机形态结合。原本有棱有角的logo,因此变得圆润柔和,仿佛在告诉人们:“圆角,不仅是形状的改变,更是品牌气质的蜕变。”


xmyeditor_5.png

© 小米设计


③ 星巴克:不断放大的圆形logo 


再来看星巴克logo,虽然历经多次更新换代,但圆形外框和美人鱼元素的组合从未改变。只不过,这条美人鱼的造型越来越简洁,也越来越大,距离我们越来越近。


xmyeditor_6.png

© 星巴克中国


尤其是最近的一次升级,不仅被调侃为“贴脸开大”,还有网友脑洞大开,称星巴克的logo会在“放大”这条路上一去不复返,甚至放出了预测图。


xmyeditor_7.png

图片源自网络


④ 钉钉:7年首换的轻盈翅膀 


要说能“忍”还得是钉钉!自成立以来,整整七年才换了一次logo,还是差点看不出来的那种。


据说,此次设计一分钱没花。除了去掉圆形外框,只是把原本厚重的翅膀线条变细,让整体看起来更加轻盈飘逸。


xmyeditor_8.png

© 钉钉


更新前的logo视觉中心在“闪电”上,更强调极致效率;更新后的logo视觉重心放在了“翅膀”上,这波操作就像从笨重的老式飞机升级成灵巧的无人机,似乎也传达着钉钉的期许,希望办公协作也能像风一样自由高效。


xmyeditor_9.png

© 钉钉


⑤ 万事达卡:斥资800万,消失的文字 


想不到吧?还有比小米更豪气的!2016年,万事达卡斥资800万,由知名设计事务所Pentagram操刀,结果只是去掉了红黄两个圆圈相交处的梳齿状元素,再将原来“骆驼拼写法”的“MasterCard”变成了小写的无衬线体“Mastercard”‌。


xmyeditor_10.png

© Mastercard


时隔三年,万事达又坐不住了,结果只是把下方的“Mastercard”‌去掉了。没错,就是只留下了红黄相交的两个圆。对此,Pentagram的合伙人Michael Bierut表示:随着我们生活的圈子越来越复杂,更多时候我们将不再用文字进行交流,而是通过图标和符号进行交流。


xmyeditor_11.png

© 微博截图


也就是说,万事达这波操作可不是什么冤种行为,而是弱化文字,突出图形符号,从而更早地适应数字时代,更有效地传达品牌核心信息,同时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⑥ 华为:花瓣的“减法”艺术 


从2004年到2018年,华为的logo总共经历过三次升级:花瓣的数量从原本的15瓣减少到8瓣,颜色从原本的渐变调整为单纯的红色,称为“华为红”。视觉上也愈发高级、愈发扁平化。


xmyeditor_12.png


近几年,虽然网站仍然保持着原来的花瓣logo,但华为的产品、门店却几乎看不到花瓣的身影,而是用汉语拼音“HUAWEI”替代。这一改变一方面充分保障了品牌调性的一致,无论对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的识别都非常友好。另一方面,这样的改变如同武侠高手修炼内功,褪去花哨招式,能够更好地适应各个平台,同时也彰显着华为不断沉淀的实力。


⑦ 支付宝:开放的“支”字 


时隔4年,支付宝终于在2024年1月官宣了全新品牌logo。新的logo围绕“开放、科技、温暖”的设计理念,去掉了外框和文字,仅仅保留了一个“支”字,令其看上去更加舒展、开放,就像是对用户敞开怀抱。


xmyeditor_13.png


xmyeditor_14.png

过去的支付宝大楼VS现在的支付宝大楼 ©支付宝


⑧ 京东: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京东不仅调整了品牌logo,还优化了吉祥物小狗“JOY”。原本的“JD.COM”和最下面的“多·快·好·省”统统去掉,简单明了地使用“京东”二字。小狗则没有了冰冷的金属感,看起来更加圆润、可爱。


xmyeditor_15.png

© 京东


这样的改动不仅提升了品牌的现代化和简洁性,也更好地传达了京东的企业精神‌,就像是为冰冷的科技注入温度,实现科技与人文的平衡共存。


xmyeditor_16.png

© 京东



02 为什么大厂不敢大改?


logo升级的经济学


相比于苹果对系统UI的大胆改变,大厂们在logo升级上如此谨慎,其实是在精心计算一笔“视觉经济账”。


认知资产的连续性保护是首要原则,一个成熟的logo承载着消费者数十年积累的品牌记忆。小心翼翼保护认知资产的连续性,就是为了防止用户认不出 “老面孔”。


简化设计的传播优势同样不容忽视。万事达去掉文字后,红黄双球成为全球第七个“无字超级符号”,不仅打破语言障碍,识别度也直线飙升。这种简约在数字化时代显得尤为重要,毕竟logo需要在各种尺寸的屏幕上清晰呈现。


xmyeditor_17.png

JOJO原漫


xmyeditor_18.png

米开朗基罗《大卫》


对色彩趋势的精准把握,就如同紧跟时尚潮流的弄潮儿,让品牌永远走在视觉前沿。谷歌的渐变设计顺应了年轻一代对柔和、流动视觉的偏好;“华为红”则经过精密调校,既保持活力又不会过于刺眼。


xmyeditor_19.png

图片源自网络


配合品牌战略调整也是关键因素。支付宝的开放型“支”字设计,与其平台化战略不谋而合,钉钉的轻盈翅膀则反映了企业从管控工具到协作平台的转型。


消费者对logo的记忆本质是情感定投。京东小狗的扁平化只是为了多端适配,app启动页仍然保留着3D动态形象,为的就是维系与用户的情感联结,毕竟“老朋友”的模样突然大变,搁谁心里都不好受。


xmyeditor_20.png

© 京东



03 logo升级的灵魂三问


动辄百万、千万的设计费,到底是谁在买单?到底值不值?


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真升级,还是大厂的集体“存在感焦虑”?是怕被说“守旧”,所以必须“调一调”,还是单纯对抗用户的“视觉疲劳”?抑或是在悄悄为下一轮品牌扩张铺路?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Yiyue Dong

审核编辑|Chenxi


Reference:

  https://finance.eastmoney.com/a/202506103426001522.html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roll/2025-06-10/doc-inezqmnn9011096.shtm

  https://tech.huanqiu.com/article/9CaKrnJP6iN

  https://mp.weixin.qq.com/s/-zaoY4zh3t00huJ32F3VDg

  https://mp.weixin.qq.com/s/PNPI-ltjQCzXFoklKNtWxA

  https://mp.weixin.qq.com/s/vwHGXU45xLamyoz5P5Ljjg

  https://mp.weixin.qq.com/s/f42kWv5Z9L-Fkjea_totgQ

  http://k.sina.com.cn/article_1651700972_6272f4ec01900ejo7.html

  http://k.sina.com.cn/article_1917022953_724372e9001004drc.htm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4256964849771671&wfr=spider&for=pc

  https://mp.weixin.qq.com/s/G4haXZ9wTT_Gk4vI8eRSbQ

  https://mp.weixin.qq.com/s/ormd5FxeApz0qPlKA9BEGw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