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这年头连蜜雪冰城、泡泡玛特都开始招抢建筑人才了!当建筑设计与奶茶店、潮玩这些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词汇同框时,你是不是也愣了一下?
冷静下来想一想,你会发现:建筑学毕业生,除了削尖了脑袋挤进设计院,让“熬最晚的夜,画最长的图”成为后半生的常态,不如大胆尝试那些藏在跨界领域的新机会!从空间到美陈,从智慧城市到游戏场景,从绿色建筑到烘焙甜品,这些看起来和建筑学毫无干系的工作,或许正在重新定义建筑人的职业版图。
从拟物化到扁平化,再到今天的液态玻璃,苹果用12年时间证明:颠覆性设计从来不是讨好所有人的艺术,而是重塑体验的冒险。
但有趣的是,当视线从系统UI转向企业Logo,同样是视觉符号的升级,众多大厂却选择了截然相反的路径——小心翼翼到几乎难以察觉。
01 思路打开!
建筑毕业生的“非典型”就业地图
在建筑行业深度变革的当下,别再让“设计院”三个字框住你对职业的想象!面对行业内卷、薪资结构调整等现实,与其在熟悉的赛道上激烈竞争,不如跳出思维定式,解锁职业发展的“隐藏副本”。不管是发挥专业优势深耕强关联领域,还是突破边界探索弱关联领域,这些非典型就业路径,都藏着改写职业剧本的无限可能!
(1)与建筑学“强关联”的跨界赛道
① 新兴技术领域:当建筑遇见数字革命
互联网大数据的浪潮正重塑建筑业根基,行业数智化转型的深水区,比任何时候都渴求“跨界桥梁”。既懂施工工艺与空间逻辑、又能驾驭数字孪生技术的工程师、能熟练操控智能建造机器人/实现毫米级精度的“操控者”,新兴技术领域的这些岗位,正为建筑学子提供施展才华的全新舞台。
数字孪生工程师:作为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空间的桥梁搭建者,数字孪生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与 GIS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精通 Revit、Unity 3D 等软件,不仅能构建高保真建筑模型,还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模型。例如,利用BIM+Python 技术,能够构建超精细的城市数字镜像,将现实城市中的建筑、交通、公共设施等信息完整映射到虚拟空间,为城市规划、建筑运维提供实时数据支持。
在实际操作中,除了具备出色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够精准处理海量信息,还要有跨学科协作能力,从而与计算机、物联网等领域的专业人员紧密配合,实现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深度融合。
通过BIM软件可以创建一个或多个精准的建筑虚拟模型 © Cristian Weason
虚拟现实(VR/AR)相关岗位:不管是游戏场景设计、虚拟教育空间打造,还是文旅项目VR 体验馆规划,都离不开前沿技术的应用。以热门游戏《黑神话》为例,其场景设计师运用UE5引擎的强大功能,结合3ds Max、Maya 等建模软件,构建出气势恢宏、细节丰富的神话场景,将建筑美学与游戏玩法完美结合,为玩家带来沉浸式体验。
《黑神话:悟空》游戏场景图 © bilibili
在虚拟教育领域,设计师可以在Unity 中搭建可撕裂的银河系教室,让学生仿佛置身浩瀚宇宙,通过VR设备与虚拟场景互动学习。这不仅要求从业者掌握先进的建模与引擎技术,更需要具备空间叙事与创新设计能力,满足不同领域对虚拟现实场景的独特需求。
② 可持续发展赛道:绿色建筑的黄金时代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推动下,建筑行业作为占据全球碳排放近40%的耗能大户,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与此同时,绿色建筑领域的岗位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相关政策要求,到2025年我国城镇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将达到30%以上,LEED(美国绿色建筑) GA+AP和WELL (美国健康建筑)AP持证人员缺口达12万,其中包括绿色建筑工程师、可持续设计顾问、低碳技术研发等。
绿色建筑工程师:绿色建筑工程师是推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以万达广场光伏改造项目为例,工程师运用eQUEST 软件对大楼进行全面的能量分析,精准剖析建筑的能量脉络,找出能耗关键节点。
在此基础上,为万达广场植入光伏皮肤,进行光伏一体化设计,并结合LEED 认证标准,优化建筑整体的绿色性能。最终,项目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标,还能凭借绿色建筑的优势实现租金溢价,证明绿色建筑在经济与环境效益上的双重价值。
万达广场分布式光伏项目EPC中标候选人公示 图片源自网络
这就要求工程师熟练掌握建筑物理、建筑环境学等专业知识,精通LEED、WELL 等国际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同时具备运用专业软件进行能耗模拟分析和多团队协作的能力。
可持续设计顾问:这个岗位更侧重于从宏观层面为项目提供可持续发展策略。以南京市为例,顾问团队基于Python开发语言,解译遥感影像和再分析数据,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与城市环境,以南京市县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参考南京市历史城市绿地规划,确定通风走廊走向。最终识别出5条潜在的南京市通风廊道,并给出合理的规划管控建议。
这需要顾问具备敏锐的行业洞察力,及时掌握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政策、法规和技术动态,熟练运用生命周期评估(LCA)方法,同时拥有出色的方案汇报与客户沟通能力,确保可持续设计理念能够有效落地。
低碳技术研发:作为致力于探索和创新地毯建筑技术的前沿岗位,从业者需要具备扎实的理工科基础,深入了解新能够元技术、储能技术、低碳建材等领域的知识。甚至承担国家级课题,制定诸如碳足迹核算方法的行业标准。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 © gooood
比如,2019年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钢结构屋盖,安装了1024块金色光伏发电玻璃,即使在无直射光的情况下也能发电。这些光伏发电玻璃不仅与建筑造型完美融合,还为世园会提供了绿色能源。
而清远奥体中心作为广东省运会主场馆,其屋面采用了灰色仿铝碲化镉光伏发电建材,每一块光伏板的形状和尺寸都不一样,既保证了风格统一,又具有较高的发电效率。
清远奥体中心 © 清远发布
③ 创意文化领域
建筑美学的跨界绽放随着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创意文化领域正成为建筑人才的全新竞技场。从虚拟世界的一砖一瓦,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营造,再到银幕上的震撼特效……建筑学的专业思维与空间美学,正在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塑着文化创意的便捷。这里不仅有建筑专业知识的延伸,更有无限创意的释放空间,众多岗位虚位以待,等待建筑学子一展身手!
游戏行业-建筑建模和游戏策划:在这个领域,建筑建模师与游戏策划紧密协作,共同构建虚拟世界。建模师需要熟练使用3ds Max、Maya 等三维建模软件,通过多边形建模、曲面建模等技术,打造风格各异的游戏建筑,并运用Substance Painter 赋予模型逼真材质。
就像很多开放世界游戏,都是依据真实城市比例,还原宏大的虚拟都市。这就需要游戏策划和建模师默契配合。前者需要擅长用Xmind 梳理逻辑、Visio 绘制平面图,撰写详尽方案,同时把握市场趋势,比如为《地平线:零之曙光》这类末日生存题材游戏,打造充满挑战的建筑废墟关卡,提升游戏趣味性与吸引力。
©《地平线:零之曙光》截图
或者像《刺客信条:影》那般,以1:16的比例还原了日本地貌。这意味着游戏中的15公里就相当于现实中的250至260公里,这种设计令玩家在游戏中探索时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地理特征和空间感。
©《刺客信条:影》截图
电影行业-电影布景与影视基地规划:电影布景设计与影视基地规划共同为电影创作提供视觉支撑。布景设计师需掌握影视美学与场景设计原理,利用 Photoshop 绘制概念图、Cinema 4D 制作三维效果图。
比如,在《流浪地球2》中,结合末日地下城设定,运用建筑力学与未来科技元素,设计出充满压迫感的地下城市结构,通过管道、机械装置与灯光营造紧张氛围,并把控道具制作与搭建细节。
©《流浪地球2》剧照
影视基地规划师则具备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能力。在规划大型影视基地时,需要根据拍摄流程科学分区,设置摄影棚、外景地、后期制作中心等,合理规划交通流线,兼顾运营与旅游开发,融入商业与文化展示功能,打造综合性产业园区。二者都需要具备空间想象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服务于电影叙事与产业发展。
连锁品牌场景化设计 - 商业空间创意设计师:在“千店一面”到“一店一景”的转型浪潮中,连锁品牌急需商业空间创意设计师,通过空间叙事重塑消费体验。设计师需熟练运用 SketchUp、AutoCAD 等软件,结合人体工程学进行空间规划。还需要挖掘品牌文化内核,如蜜雪冰城的活力、亲民;泡泡玛特的潮玩属性等,通过色彩搭配、道具陈列与灯光设计,打造沉浸式消费场景。
蜜雪冰城空间升级 © HUAAWANLI
上海泡泡玛特全球旗舰店 © SFAP
同时,设计师也要熟悉施工工艺与材料特性,把控成本与落地效果,具备市场洞察力,及时捕捉消费趋势,提升品牌空间吸引力与商业价值。
美术馆 / 博物馆 - 展览空间规划与文化 IP 场景运营:在这个领域,展览空间规划与文化 IP 场景运营相互配合,提升文化体验。规划师熟练运用 Rhino、3ds Max 进行空间设计,掌握展陈逻辑。
在今年春节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借助AR、VR等技术,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游客们可以通过VR技术,“重回”三星堆考古发掘现场,亲眼见证文物从泥土中逐渐显露的过程。
游客可以通过“寻觅三星堆——祭祀坑考古发掘现场”大空间VR沉浸式探索体验项目“回到”考古发掘现场 © guanghan.gov.cn
此外,互动体验厅还运用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将文物与人文融合在一起。游客可以通过数字触摸屏在青铜树上挂祈福牌,还可以通过红外感应技术化身三星堆青铜小人跳舞,或者沉浸式体验三星堆人的服饰、发式、冠饰、饮食以及自然生活环境,从而更好地了解这个神秘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
通过数字触摸屏在青铜神树上挂祈福牌 © guanghan.gov.cn
殡葬行业 - 纸扎模型创新设计:殡葬行业的纸扎模型创新设计师,可以说是传统工艺的革新者。他们需掌握传统纸扎工艺的扎骨架、裱糊、彩绘等核心技法,同时融合现代设计理念与审美趋势。
例如,可以尝试将环保、可降解材料应用于纸扎制作,制作出造型精美的现代风格纸扎房屋;而南通的“扎库”,即纸扎别墅,便以高度还原现实建筑而闻名。这就需要设计师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同时,还要深入研究殡葬文化与民俗传统,确保设计作品既符合文化内涵,又能满足现代消费者需求,甚至掌握轻量化设计、激光切割建模等技能。
几乎能以假乱真的南通“扎库” 图片源自网络
烘焙行业 - 立体造型甜品制作:简单来说,就是用建筑模型思维进行甜品结构设计。这么一来,甜品师不仅要掌握翻糖、巧克力塑形等专业工艺,更要具备建筑师该有的想象力。让巧克力代替混凝土塑造出空间,用城市规划的方式将巧克力、翻糖、面粉等相结合,除了考虑甜品最基本的味道和颜值,还要考虑如建筑般的形状、色彩、材质、肌理……
图片源自网络
就像分别学艺术和建筑的Madina、Tortik 两兄妹,他们将自己的专业技能恰到好处地与甜品制作相结合。在他们手中诞生的蛋糕或如同建筑般遵循严谨秩序,或宛艺术家脑袋中一闪而过的灵感,让人捕捉不到规律。
建筑模型(海建):主要服务于海洋建设工程领域(如港口、航道、海上平台等),核心任务是将复杂的水工建筑设计方案转化为高精度实体模型,用于施工推演、方案汇报及技术审查。从业人员需熟练使用Revit、SketchUp 等建模软件,精准创建三维模型,同时掌握 AutoCAD 绘制规范的二维图纸。
此外,还要熟悉建筑构造与施工工艺,确保模型符合实际建造要求。除了具备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能高效完成复杂建筑结构建模;还需有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便于与设计师、施工方协同工作,及时解决模型应用中的问题。
④ 室内与空间设计:建筑思维的微缩实践
空间是生活的容器,也是艺术的载体。无论是私人宅邸的温馨舒适,还是商业场所的吸睛氛围,都离不开专业设计师的匠心打造,为人们带来独特的空间体验。
住宅定制设计:需熟练掌握 AutoCAD、SketchUp 等绘图软件,精准绘制空间布局与施工图纸;熟悉人体工程学,合理规划家具尺寸与活动动线。以三口之家的住宅设计为例,设计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比如将原本狭小的客厅与阳台打通,运用SketchUp 模拟出开阔通透的空间效果,并根据家庭成员身高、生活习惯定制家具尺寸。
三口之家改造 © Prasanth Mohan
同时,设计师还要精通各类装修材料特性与工艺,在预算范围内选择环保又美观的材料,把控施工质量,最终打造出兼具功能性与个性化的温馨家园。
洁白的墙面和木质地板的组合,不会给视觉带来混乱 © Prasanth Mohan
商业空间软装设计:要求精通 3ds Max、Photoshop 等软件,进行软装方案设计与效果图制作。以QILLY 买手店为例,设计师团队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与创新意识,捕捉到当下消费者对环保与美学融合的追求。打破传统布局,将陈列台、单椅等元素以艺术装置的形式分布,重塑空间动线。
在材料选择上大胆创新,采用环保树脂材料打造独特造型的陈列台,其通透质感与多变造型既呼应环保理念,又增添空间艺术感。
QILLY 买手店,运用木作与石材的天然肌理进行空间渲染,通过材质的包容性创造产品体验的契合 © 止向设计
除了具备良好的空间搭配能力,协调色彩、材质、灯光,营造独特商业氛围,设计师还要具备项目管理能力,与供应商、施工团队协作,确保软装方案高效落地,成功提升店铺辨识度与品牌价值,吸引众多消费者驻足打卡。
⑤ 政府与公共事务:用专业塑造城市未来
对于建筑学毕业生而言,考公无疑是个稳定且发展前景良好的选择:
建筑设计工程类岗位可报考住建局、规划局,参与城市建设规划与建筑项目审批;
城乡规划类对应自然资源局,负责土地利用规划与空间布局优化;
环境保护类能进入生态环境局,监管建筑项目环境影响评估;
工程管理类可选择发展改革委,参与重大项目的立项与管理;
建筑教育类则有高校行政岗,负责教学管理与学术服务。
© nguyendhn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深化,复合型治理人才缺口巨大。传统政务人员需补足智慧城市建模、区块链政务等技能,而建筑/计算机背景者跨界进入公共事务,可凭借空间思维与算法能力抢占政策红利。以专业为刃,以民生为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塑城市DNA。
(2)与建筑学“弱关联”的转行方向
职业道路并非只有既定轨道,当建筑学的思维碰撞其他领域,看似遥远的方向也藏着无限可能。
① 策划 / 策展 / 新媒体运营
以ArchiDogs筑格传媒为例,建筑类自媒体内容策划、展陈策划、品牌管理等职位,可以说为既懂建筑、又懂策划与传播的建筑人提供了一个用武之地。把那些枯燥、深奥的理论识以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方式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对建筑产生好奇,也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② 互联网产品经理
实不相瞒,建筑人转行产品经理可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与其被甲方“虐”到崩溃,不如反过来成为“甲方”!建筑方案汇报练就的表达能力,加上熟悉的BIM协同思维,与产品经理的适配度高达90%。再凭借对空间、用户需求的独到见解,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从用户体验角度出发,规划产品功能与流程。
③ 前端开发
编程和搞工程其实很像,都是先搭框架再填细节。建筑生常用的Rhino+Grasshopper本质上就是编程思维,转学Python或C++说不定意外顺畅。
④ 制造业
在制造业中,汽车外饰设计、家具设计师、品质工程师等岗位,都能发挥建筑人在设计与工程方面的优势。
需要提醒的是,跨界意味着跳出舒适圈,技术、知识、行业规则都将面临全新挑战。与建筑学“弱关联”的转行方向虽充满机遇,却也布满荆棘。所以,想要转行的建筑人们请务必谨记:转行有风险,尝试需谨慎。、
02 转型成功的关键策略
职业转型并非易事,尤其是跨越专业边界时,更是挑战重重。但如果掌握了正确方法,或许就能助你在新领域开辟一片天地。
(1)能力迁移,而非从零开始
建筑人最大的误区或许就是觉得自己要和新毕业生竞争。其实,建筑专业培养的空间思维、项目管理经验、审美素养、多软件协同能力等,在许多领域都有着显著优势。比如,转型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建筑人,可以将空间布局能力转化为产品界面规划能力,把对用户需求的敏感度融入到产品功能设计中;投身新媒体运营的从业者,则能利用建筑设计中的叙事逻辑,策划出更有吸引力的内容。通过挖掘专业核心能力与新领域的契合点,能大大降低转型难度。
© new_data_services
(2)小步试错,避免孤注一掷
转型不宜直接放弃现有积累。可以先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尝试,比如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尝试接一些新领域的兼职项目。
想转行室内软装设计的建筑设计师,可先从朋友的家装软装改造项目入手,积累经验;对互联网运营感兴趣的,可先运营个人自媒体账号,测试自己是否适合这个方向,逐步探索转型路径,减少贸然转行带来的风险。
三口之家改造 © Prasanth Mohan
(3)针对性补足技能短板
明确目标岗位的技能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若从建筑设计转行 UI 设计,除了发挥自身的美学基础优势,还需系统学习 Adobe XD、Sketch 等设计软件,了解交互设计原理;转型数据分析岗位,则要掌握 Python、SQL 等编程语言,学习数据建模知识。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培训、实践项目等方式,快速补足技能缺口,提升在新领域的竞争力。
QILLY 买手店-设计模型图 © 止向设计
(4)善用 “空窗期”,把闲适变武器
在待业或项目间隙等 “空窗期”,不要被动等待,而是主动学习新领域知识。可以参加行业研讨会、在线讲座,与新领域从业者交流,拓展人脉;阅读专业书籍、研究案例,深入了解目标行业。比如计划转行新能源建筑的人员,利用空窗期考取光伏系统设计证书,学习储能技术知识,为成功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不管是刚毕业的建筑学新人,还是已在建筑行业积累一定经验的“老手”,都要知道,你们的出路远比想象中广阔!从强关联的跨界赛道到弱关联的转行方向,每个领域都充满机遇。别再被传统就业观念束缚,大胆尝试,结合关键策略,说不定就能在新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重新绘制你的职业版图!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 Yiyue Dong
审核编辑|Chenxi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