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真真假假
扎哈的“遗作”阵容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遗作阵容。
坐落于北京丰台区的丽泽 SOHO 是扎哈最出名的“遗作” 之一。建筑中庭高达194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中庭之一。

丽泽 图源SOHO中国
地上由两座45层高的塔楼组成,两塔楼采用45°“扭转式”的复杂结构,并以4道钢结构连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效果。

丽泽SOHO 图源:SOHO中国
丽泽SOHO独特的螺旋双塔造型是扎哈设计风格的延续。在宣传中,项目方在海报、新闻稿等渠道均强调“扎哈遗作”,使得这座建筑在尚未完工时就已备受瞩目。

丽泽宣传标题
丽泽SOHO于2015年正式开工,并于2019年底完工开业。2016年扎哈离世,从时间线上看扎哈本人确实有机会深度参与设计,“遗作”之称名副其实。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造型独特,宛如三朵绽放于湖畔的芙蓉花,流动的线条与有机的形态,颇得扎哈遗风。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Seven7Panda
梅溪湖艺术中心于2012年开工,2016年投入使用,竣工时恰逢扎哈离世,是中国最早冠以“扎哈遗作” 的项目之一,有些报道甚至称其为“最后的遗作”,想必当时没料到“遗作”也会通货膨胀吧。
梅溪湖宣传标题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同样与“扎哈遗作” 的名号紧密相连。


在相关报道中,媒体致力于让读者觉得机场的设计凝聚了扎哈最后的心血,为这座巨无霸机场增添了艺术附加值。

大兴机场宣传标题
大兴机场于2014年底动工,2019年正式通航,“扎哈遗作”的叫法也算说得过去。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位于南京河西新城江边,包含会议中心、办公楼与酒店。建筑采用立体感的流线型设计,灵感源于南京云锦。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Hufton_Crow
传统云锦由匠人以金线、银线手工织造而成,犹如云锦丝线,这一地标性建筑同样运用流畅的线条设计将文化中心、新中央商务区、滨江公园及江心洲岛逐一串联。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Hufton_Crow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有时也会被归入“扎哈遗作”之列。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宣传标题
这座地标性建筑的确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于2012年动工,2014年6月完成了裙楼工程,并于同年青奥会时首次开放。这样看来,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首秀时,扎哈还未离开人世,“遗作”之称有待商榷。
迪拜的 Opus 酒店也常以“扎哈遗作” 自居,引发全球媒体对酒店建筑艺术的深度报道,热度远超普通酒店。
Opus宣传标题
Opus酒店坐落于迪拜哈利法塔区,毗邻市中心和迪拜运河沿岸的商业湾。两座独立的塔楼合并成一个立方体,立方体的中心被“侵蚀”。
Opus ©Laurian Ghinitoiu
“空心”两侧的塔楼由四层通高的底层中庭与一座不对称的天桥连接,简洁而精确的立方体与其中央空隙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Opus ©Laurian Ghinitoiu
根据媒体报道,扎哈本人于2007年就提出了Opus酒店的设计,探索了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以及内外空间的平衡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Opus酒店一直到2020年方才完工。在去世前9年就完成了主要设计,此项目是否能被称为“遗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2 为何都热衷“碰瓷”扎哈
距离扎哈离开我们已9年有余,为什么大家还热衷于“碰瓷”她呢?
公众对扎哈的崇拜与缅怀情绪是重要推手。
扎哈在建筑界地位超然,解构主义风格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在空间塑造与造型设计上极具想象力,为她赢得广泛赞誉与众多粉丝。
维特拉消防站 ©Christian Richters 扎哈正式建成的第一个作品
在她去世后,崇拜者们渴望在其未竟的作品中寻找精神寄托,期望这些“遗作”继承其风格精髓,所以任何与扎哈沾边的项目都会被聚光灯照亮。

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Iwan Baan
媒体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感需求。
无论是深入解读某个“遗作” 的设计理念,还是展示其在建设过程中的细节,亦或是预测其建成后的影响力,只要这标题中带有“扎哈”,就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的讨论与广泛的传播,带来可观的流量与关注度。

媒体封面 ©primevideo
商业利益的驱动不可忽视。
扎哈去世后,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与扎哈指定的另外3名遗产执行人之间爆发了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激烈纠纷。这场纠纷持续数年,最终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转型为员工所有制,股份由员工福利信托持有。

事务所虽经历股权变更,但“扎哈・哈迪德” 这个品牌早已成为高品质、前卫设计的代名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项目方借“扎哈遗作”来宣传,能迅速提升项目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无论是房产销售、商业招商还是旅游开发,贴上“扎哈遗作” 标签就像披上一层文化光环,能吸引更多资金与资源流入,为项目后续盈利保驾护航。
03 对扎哈遗作的思考
每一次围绕“扎哈遗作”的讨论,都点亮了建筑行业寒冬迷雾中的灯塔,激励着仍旧热爱这个行业、坚持前行的人们。只要心中的火焰不息,总会迎来春暖花开的一天。
安特卫普港口大楼,比利时 ©Helene Binet
对扎哈的讨论,并不止步于建筑圈。作为新世纪建筑领域最具话题性的大师级人物,她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建筑专业圈层,深入大众视野与文化认知。她笔下灵动的曲线、大胆的造型,是对传统建筑美学的革新与突破,也是对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图源网络
扎哈的名字自带未来感与艺术性,几乎成为大众对建筑想象力的代名词,每当我们提及扎哈,其实都是对艺术致敬,这是她对大众美学的永久贡献。

Masaryčka大楼,捷克 ©BoysPlayNice
然而,过度消费扎哈的名号会让公众审美疲劳,对打着“遗作”旗号却创新不足、品质欠佳的项目失去兴趣,甚至会质疑扎哈品牌的可信度。如果所谓的“遗作” 只是资本借势敛财之作,那么扎哈苦心经营的声誉形象势必会受到损害。

沙特地铁站KAFD ©Hufton_Crow
这种过度宣传也会对建筑行业整体形象造成一定冲击。建筑作品本应靠设计品质、功能价值与创新理念立足,如习惯性依赖名人效应,可能引发公众对作品真实来源与原创性的质疑,让行业陷入外在包装大于内在品质的困境,影响人们对建筑从业者的信任与尊重。
04 结语
在喧嚣浪潮中,“扎哈遗作”仿若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公众情感、商业逐利与行业发展的复杂光谱。
当我们在热切讨论“扎哈遗作”时,实则也在重新审视建筑与艺术、文化、商业之间的微妙关系。碰瓷或许能带来一时关注,但虚假的繁荣终将消散,唯有那些真正承载大师精神内核、具备独立价值的作品,方能穿越时间长河。
对建筑从业者而言,回归理性,专注作品品质与创新,才是对扎哈这位建筑巨匠的最好致敬。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Chenxi
审核编辑|Yib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