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扎哈,为什么有那么多“遗作”?
2025/06/23
作者

在建筑领域,扎哈・哈迪德是一颗璀璨夺目却过早陨落的巨星。


她离世后,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深切怀念,其众多极具先锋性和艺术美感的建筑作品也被人们反复回味。


然而即使她已离开多年,建筑界仍不断有项目以“扎哈遗作”为噱头进行宣传。但仔细探究会发现,大多数作品只是由扎哈事务所设计,扎哈本人是否参与过并无定论。


1

01 真真假假

扎哈的遗作阵容

 

我们先来看看网络上广为流传的遗作阵容

 

坐落于北京丰台区的丽泽 SOHO 是扎哈最出名的“遗作” 之一。建筑中庭高达194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的中庭之一。


xmyeditor_40.jpeg

 丽泽 图源SOHO中国


地上由两座45层高的塔楼组成,两塔楼采用45°“扭转式”的复杂结构,并以4道钢结构连廊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体化的效果。


xmyeditor_41.jpeg


2b059da1e3391735cd31f6f0fb614ea6.png丽泽SOHO 图源:SOHO中国


丽泽SOHO独特的螺旋双塔造型是扎哈设计风格的延续。在宣传中,项目方在海报、新闻稿等渠道均强调“扎哈遗作”,使得这座建筑在尚未完工时就已备受瞩目。


xmyeditor_43.png

 丽泽宣传标题


丽泽SOHO于2015年正式开工,并于2019年底完工开业。2016年扎哈离世,从时间线上看扎哈本人确实有机会深度参与设计,“遗作”之称名副其实。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造型独特,宛如三朵绽放于湖畔的芙蓉花,流动的线条与有机的形态,颇得扎哈遗风。


xmyeditor_44.jpeg


 5cfe88dbe4b219f73af231b9e17789d7.png

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 ©Seven7Panda

 

梅溪湖艺术中心于2012年开工,2016年投入使用,竣工时恰逢扎哈离世,是中国最早冠以“扎哈遗作” 的项目之一,有些报道甚至称其为“最后的遗作”,想必当时没料到“遗作”也会通货膨胀吧。


xmyeditor_46.png 梅溪湖宣传标题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同样与“扎哈遗作” 的名号紧密相连。


xmyeditor_47.jpeg

 xmyeditor_48.jpeg


在相关报道中,媒体致力于让读者觉得机场的设计凝聚了扎哈最后的心血,为这座巨无霸机场增添了艺术附加值。


xmyeditor_49.png

 大兴机场宣传标题 


大兴机场于2014年底动工,2019年正式通航,“扎哈遗作”的叫法也算说得过去。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位于南京河西新城江边,包含会议中心、办公楼与酒店。建筑采用立体感的流线型设计,灵感源于南京云锦。


xmyeditor_50.jpeg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Hufton_Crow

 

传统云锦由匠人以金线、银线手工织造而成,犹如云锦丝线,这一地标性建筑同样运用流畅的线条设计将文化中心、新中央商务区、滨江公园及江心洲岛逐一串联。


xmyeditor_15.jpeg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 ©Hufton_Crow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有时也会被归入“扎哈遗作”之列。


xmyeditor_16.pngxmyeditor_17.png

 xmyeditor_18.png

 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宣传标题


这座地标性建筑的确由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设计。项目于2012年动工,2014年6月完成了裙楼工程,并于同年青奥会时首次开放。这样看来,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首秀时,扎哈还未离开人世,“遗作”之称有待商榷。

 

迪拜的 Opus 酒店也常以“扎哈遗作” 自居,引发全球媒体对酒店建筑艺术的深度报道,热度远超普通酒店。


xmyeditor_19.pngOpus宣传标题

 

Opus酒店坐落于迪拜哈利法塔区,毗邻市中心和迪拜运河沿岸的商业湾。两座独立的塔楼合并成一个立方体,立方体的中心被“侵蚀”。


xmyeditor_20.jpeg Opus  ©Laurian Ghinitoiu


“空心”两侧的塔楼由四层通高的底层中庭与一座不对称的天桥连接,简洁而精确的立方体与其中央空隙的流动性形成了鲜明对比。


xmyeditor_21.jpeg  Opus  ©Laurian Ghinitoiu


根据媒体报道,扎哈本人于2007年就提出了Opus酒店的设计,探索了虚与实、透明与不透明以及内外空间的平衡关系。但由于各种原因,Opus酒店一直到2020年方才完工。在去世前9年就完成了主要设计,此项目是否能被称为“遗作”,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02 为何都热衷“碰瓷”扎哈



距离扎哈离开我们已9年有余,为什么大家还热衷于“碰瓷”她呢?


xmyeditor_22.jpeg 


公众对扎哈的崇拜与缅怀情绪是重要推手。

 

扎哈在建筑界地位超然,解构主义风格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建筑形式,在空间塑造与造型设计上极具想象力,为她赢得广泛赞誉与众多粉丝。

 

xmyeditor_23.jpeg维特拉消防站 ©Christian Richters  扎哈正式建成的第一个作品


在她去世后,崇拜者们渴望在其未竟的作品中寻找精神寄托,期望这些“遗作”继承其风格精髓,所以任何与扎哈沾边的项目都会被聚光灯照亮。


xmyeditor_24.jpeg

 阿塞拜疆共和国阿利耶夫文化中心 ©Iwan Baan


媒体方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种情感需求。

 

无论是深入解读某个“遗作” 的设计理念,还是展示其在建设过程中的细节,亦或是预测其建成后的影响力,只要这标题中带有“扎哈”,就能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烈的讨论与广泛的传播,带来可观的流量与关注度。


xmyeditor_25.jpeg

 媒体封面 ©primevideo


商业利益的驱动不可忽视。

 

扎哈去世后,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与扎哈指定的另外3名遗产执行人之间爆发了关于公司控制权的激烈纠纷。这场纠纷持续数年,最终扎哈·哈迪德事务所转型为员工所有制,股份由员工福利信托持有。


xmyeditor_26.jpeg

 

事务所虽经历股权变更,但“扎哈・哈迪德” 这个品牌早已成为高品质、前卫设计的代名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

 

项目方借“扎哈遗作”来宣传,能迅速提升项目知名度与市场吸引力。无论是房产销售、商业招商还是旅游开发,贴上“扎哈遗作” 标签就像披上一层文化光环,能吸引更多资金与资源流入,为项目后续盈利保驾护航。



03 对扎哈遗作的思考



每一次围绕“扎哈遗作”的讨论,都点亮了建筑行业寒冬迷雾中的灯塔,激励着仍旧热爱这个行业、坚持前行的人们。只要心中的火焰不息,总会迎来春暖花开的一天。


xmyeditor_28.jpeg安特卫普港口大楼,比利时 ©Helene Binet

 

对扎哈的讨论,并不止步于建筑圈。作为新世纪建筑领域最具话题性的大师级人物,她的影响力早已突破建筑专业圈层,深入大众视野与文化认知。她笔下灵动的曲线、大胆的造型,是对传统建筑美学的革新与突破,也是对艺术的边界不断拓展。


xmyeditor_29.png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图源网络


扎哈的名字自带未来感与艺术性,几乎成为大众对建筑想象力的代名词,每当我们提及扎哈,其实都是对艺术致敬,这是她对大众美学的永久贡献。


xmyeditor_30.jpeg

 Masaryčka大楼,捷克 ©BoysPlayNice


然而,过度消费扎哈的名号会让公众审美疲劳,对打着“遗作”旗号却创新不足、品质欠佳的项目失去兴趣,甚至会质疑扎哈品牌的可信度。如果所谓的“遗作” 只是资本借势敛财之作,那么扎哈苦心经营的声誉形象势必会受到损害。


xmyeditor_31.jpeg

 沙特地铁站KAFD ©Hufton_Crow


这种过度宣传也会对建筑行业整体形象造成一定冲击。建筑作品本应靠设计品质、功能价值与创新理念立足,如习惯性依赖名人效应,可能引发公众对作品真实来源与原创性的质疑,让行业陷入外在包装大于内在品质的困境,影响人们对建筑从业者的信任与尊重。



04 结语



在喧嚣浪潮中,“扎哈遗作”仿若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公众情感、商业逐利与行业发展的复杂光谱。

 

当我们在热切讨论“扎哈遗作”时,实则也在重新审视建筑与艺术、文化、商业之间的微妙关系。碰瓷或许能带来一时关注,但虚假的繁荣终将消散,唯有那些真正承载大师精神内核、具备独立价值的作品,方能穿越时间长河。

 

对建筑从业者而言,回归理性,专注作品品质与创新,才是对扎哈这位建筑巨匠的最好致敬。


专栏编辑|Sherry li

发文编辑|Chenxi

审核编辑|Yibo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