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猫和老鼠”再次爆火:当年,这一经典IP的创始人为何离开建筑行业?
2023/10/11
作者

在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爆火,并且供不应求后,瑞幸再次放出大招——与猫和老鼠联名,不仅有好喝的饮品,还有各式各样的周边,比如主题袋,还有主题杯等,不知会召唤多少人童年的回忆。


而缔造经典IP——猫和老鼠的背后,应该很少人知道,它的故事还与建筑息息相关。当初打造出猫和老鼠的时期,和如今市场浮沉不定的情形也十分相似。


这不禁让小编再次回顾起了建筑人的2023。毕竟已挺过六分之五的2023让经历职场阵痛的建筑人体会了一把何为“至暗时刻”: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整体行业规模限制,足以压得建筑人喘不过气来。重压之下,上到50岁高级技术人员,下到22岁应届毕业生都被席卷入这波失业和待业潮。此情此景,叫人梦回1998年金融危机。


曾被“除了画图改图一无是处”等标签捆绑的建筑师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业者此刻好似被推到事业迷茫的十字路口,不论是留守在行业的“舒适圈”,还是顺互联网和自媒体之势另起一番作为,都无异于做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


尽管建筑经济市场警铃大作,个人和职业兴趣能否杀出一条血路,重燃建筑人心中的激情和闯劲,向更广阔的领域谋划新的发展?在建筑以外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缔造建筑人特有的精彩?


同我们一起看看行业前辈们如何“巧借东风”,在经济下行时刻逆风翻盘,另辟蹊径!


01

在瑞幸与茅台联名推出酱香拿铁爆火,并且供不应求后,瑞幸再次放出大招——与猫和老鼠联名,不仅有好喝的饮品,还有各式各样的周边,比如主题袋,还有主题杯等,不知会召唤多少人童年的回忆。

 

 10001.png

©小紅書用戶桐妍-无忌


而缔造经典IP——猫和老鼠的背后,应该很少人知道,它的故事还与建筑息息相关。当初打造出猫和老鼠的时期,和如今市场浮沉不定的情形也十分相似。


这不禁让小编再次回顾起了建筑人的2023。毕竟已挺过六分之五的2023让经历职场阵痛的建筑人体会了一把何为“至暗时刻”:经济复苏远不及预期,整体行业规模限制,足以压得建筑人喘不过气来。重压之下,上到50岁高级技术人员,下到22岁应届毕业生都被席卷入这波失业和待业潮。此情此景,叫人梦回1998年金融危机。


10002.jpg

©TEKsystems


曾被“除了画图改图一无是处”等标签捆绑的建筑师及其他相关行业从业者此刻好似被推到事业迷茫的十字路口,不论是留守在行业的“舒适圈”,还是顺互联网和自媒体之势另起一番作为,都无异于做一个“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选择。


10003.jpg

©Matt Williams


尽管建筑经济市场警铃大作,个人和职业兴趣能否杀出一条血路,重燃建筑人心中的激情和闯劲,向更广阔的领域谋划新的发展?在建筑以外的世界,我们该如何缔造建筑人特有的精彩?


同我们一起看看行业前辈们如何“巧借东风”,在经济下行时刻逆风翻盘,另辟蹊径!



谁说“半路转行”的不算英雄?



10004.jpg

10005.jpg

©RUTH HARBERT


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诞生了《猫和老鼠》,而两位创始人的故事或许可以给当下的我们些许启发。上世纪30年代的米高梅影业尚未拥有自己独立的动画部门。直到1937年,米高梅成立了米高梅动画,欲从前合作公司——哈曼与伊辛动画工作室中挖角聘用一批员工。正是这样的契机,让米高梅注意到了这两个人:威廉·汉纳(William Hanna)和约瑟夫·巴伯拉(Joseph Barbera)


10006.jpg

1.jpg

米高梅动画标题卡 ©Metro-Goldwyn-Mayer


约瑟夫·巴伯拉是会计师出身,他在进入动画工作室前一直在银行工作,画漫画只是他的爱好。威廉·汉纳在1930年前一直做的是建筑工程师,经济大萧条使他不得不改行。刚入行的汉纳意识到自己只会画大楼,他开始学习设计动画片的标题卡,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进步,逐渐成为了工作室的主心骨。


2.jpg

©Metro-Goldwyn-Mayer


紧接着他又尝试独立导演了几部片子,可惜在进入米高梅后接手的项目结果不理想,他被分派到了编辑部做起了故事写手,与巴伯拉做起了同桌。同是非专业出身的两人在1940年联手创作了“汤姆和杰瑞”的形象,猫和老鼠系列的第一部短片《甜蜜的家》(Puss Gets the Boot)于1941年荣获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提名。尽管两人脱离了原来的行业走向了动画这一全新领域,过去的经历始终帮助他们在创作中注入新鲜血液。两人的紧密合作开启了猫和老鼠IP与米高梅20年的盛世。


10007.jpg

©Hollywood Insider


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不乏有建筑人半跨出圈,先求生存,再求发展。五年制的建筑专业本科教育及后续研究生教育从日常的灵感收集出发,开拓了建筑人的视野,培养了建筑人对各式各样事物的兴趣,且增进了将灵感落地和改造事物的能力。掌握了建筑学的基础知识,就等同于拥有了开启其他职业的“敲门砖”。


10008.jpg

©The New York Times


毕业于美国俄勒冈大学建筑系、且获得过建筑辅修奖学金的吴彦祖可谓是建筑圈向演艺圈转型的典型案例。吴彦祖在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后,考察了几所建筑公司,但是并不合心意,他便在机缘巧合下踏上了平面模特之路。巧妙的是吴彦祖正式出道的年份,正是上文中提到的1998年。那一年,他出演了《美少年之恋》,从平面模特转战荧幕,自此挥别了回美国当建筑师的梦。

10009.jpg

吴彦祖《美少年之恋》剧照 ©Far Sun Film Co Ltd


10010.jpg

10011.jpg

《单身男女》剧照 ©Media Asia Film Co., Ltd


尽管如此,吴彦祖的演艺之路也仍和建筑学藕断丝连。他在《单身男女》电影中本色出演建筑师,影视作品中的角色拥有自己的设计公司,仿佛延续了他曾经的梦。


10012.jpg

综艺《漂亮的房子》©浙江卫视


10013.png

10014.jpg

木兰坊 ©The China Press


吴彦祖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杀回真人秀节目《漂亮的房子》,参与了以草原世界为题的“木兰坊”的蒙古包设计。在这个节目中,他从画设计图,到锯木头、安装脚手架都是亲力亲为,展现了一个建筑人的优秀素养。木兰坊项目甚至2018年入选了有“建筑设计界的奥斯卡”之称的英国皇家建筑学会奖。

10015.png

10016.jpg

吴彦祖成为Parsons的客座讲师 ©The China Press


近年,吴彦祖更是摇身一变成了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Parsons School of Design)的建筑学客座讲师,他在讲座上向同学们分享了从建筑师向演员转型的经历,以及这些经历与他的角色塑造和布景设计之间的关系。


从2023看1998,捱过“凛冬”还能再现“春天”吗?



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很多学建筑的人最后都转行了”。2022年下半年,互联网寒冬持续蔓延,大厂裁员不断,被砍掉的业务不胜枚举,却仍有源源不断的人从传统行业向互联网行业迈进。建筑行业的寒冬来得要更早一些,2019年寒流便开始席卷建筑设计行业。随着房地产市场走向低迷,项目开始大量缩水,紧接着波及到建筑师的谋生——薪资一降再降、奖金停发,甚至保不住曾是“铁饭碗”的工作岗位。人们大多称赞向互联网转行的建筑人“识时务”,而称辗转至建筑行业的人“跳火坑”,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尝过的建筑红利,还是得还回去”。然而红利过后,转行不失为一条出路。


10017.jpg

©KONE


10018.jpg

©Svilen G/Shutterstock


九十年代的中国见证了一代打工人的沉浮蜕变。1998年更是戏剧化的一年,这一年亚洲金融危机,国有企业改革导致大规模人员裁员,数百万人被下岗,下岗潮波及的人们急需再就业教育以转型融入全新的社会环境;也正是1998年,拉开了“大兴土木”的序幕,房屋建设、铁路建设和公路建设蓬勃发展,中国建筑业进入鼎盛时期,开启了20年持续繁荣的新景象。

10019.jpg

屹立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金茂大厦 ©SOM


10020.jpg

金茂大厦远景 ©SOM


1998年是无数建筑人值得铭记的一年:屹立于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金茂大厦竣工,彼时中国大陆最高大楼诞生。时至今日仍与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和毗邻的东方明珠组成外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021.jpg

保罗·安德鲁国家大剧院的手稿 ©北京日报


10022.jpg

中国国家大剧院 ©视觉中国


此外,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主持设计的中国国家大剧院“巨蛋”方案备受瞩目。中国国家大剧院设计方案在历经来自10个国家的36个设计单位的角逐,且经过三次竞标两次修改之后,终于1998年在北京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对外展出。

10023.jpg

手绘制图 ©Michael Neatu


10024.jpg

AutoCAD制图 ©Shaan Hurley


虽然1998年中国经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但各行各业仍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1998年也是众多设计院的“计算机辅助画图元年”,因为这一年AutoCAD软件进入了中国市场,描图师这一职业逐渐淡出建筑市场,取而代之的,绘图员和建模师的需求逐年增加,改变了国内手绘图纸占主导地位的现状。

10025.jpg

‘Architecting the Metaverse’© Kyungsub Shin


反观今日,中国建筑业步入后城镇化时代,高楼林立成为了城市现代化的标志,全球建筑事务所在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征集竞赛中争奇斗艳,计算机辅助画图早已满足不了设计师们的野心,逐渐向“元宇宙”和AI设计进军。2023年和1998年的失业潮都是就业危机,但人们的职业观念和旧时已然大不相同。伴随着技术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许多建筑人在当下只感受到了与日俱增的行业内卷和就业压力。

10026.jpg

AI成像软件生成的概念塔楼 ©Manas Bhatia


10027.jpg

Midjourney生成的AI建筑设计 ©Kory Bieg


1998年的危机过后,建筑行业进入一段前所未有的上升期,然而现如今建筑市场数量已日趋饱和,战线收缩,房地产落寞,再难复现昔日盛景。新锐的建筑师们还是嗅到了一线生机:建筑工程逐步向绿色化、智能化和信息化转型,建筑工程技术和员工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以适应当今建筑市场的需求。

建筑与其他领域的跨界实践也是屡见不鲜。循着流行的新风向,这类与建筑重叠的产业也为建筑行业赢得了新的发展契机。像是交互和GIS,再者更广泛的空间设计领域——装置艺术、会展设计乃至网红店面设计和游戏场景布置,都离不开建筑师的参与。当我们半踏出建筑设计这个纯粹的圈子,或许所谓春天已悄然而至了。


10028.jpg

©Benjamin Loyseau


10029.jpg

©eduardo perez


“熬”得云开见月明,熬不到就换条路再来过



即使建筑这个圈子,总有人离开,也总有人到来。但是归根结底,每个跨行、跨界的建筑人都只是做到了“离开,但是没有完全离开”。

10030.jpg

©Craig Alan


或许此刻的你,纠结于建筑行业的高投入低回报,想要投入更有回报率的行业,大展宏图;或许此刻的你,执着于某个兴趣爱好,想要将它发展为正统职业;又或者此刻的你只是想从建筑这个圈子里短暂撤离一段时间,休息一下,还会回来……那跨界与转行恰是你的当下所需。正如上文中提到了几位“半路英雄”所说,建筑的教育和实践经历都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养料,我们从建筑教育中积累的技能给予了未来可迁移新业态的多重可能性。

10031.jpg

©Creative Commons 2.0


从建筑的设计角度进一步发散,建筑可以归类于更广义的领域——文案策划及图像表达。许多建筑师转行成为了游戏开放世界的“幕后英雄”,他们将自身对建筑的研究和对建筑历史的理解融入到了虚拟场景创作中,且运用专业的建模技术和多媒体手段将空间呈现于大众眼前。

10032.jpg

©ferrantraite/Getty Images


早已深谙方案汇报的建筑师更是广告策划和新媒体运营的潜力股。擅长可视化表达和PR/AE影片或短视频制作剪辑、且具备信达雅的文字功底的建筑师不妨从这里入手,在新闻类乃至社会学的领域浅试一下,掌握以网络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密码。


10033.jpg

©亞視新聞


在图像表达方面,建筑师是数字制图的行家,更离不开早年手绘功底的积累。除了《猫和老鼠》的创始人之一威廉·汉纳,中国漫画家使徒子、日本漫画家青山邦彦和尾田荣一郎皆是从建筑行业向漫画界进军的实例。


10034.jpg

©Laia Tremosa and Interaction Design Foundation, CC BY-SA 3.0


10035.jpg

©Reloadux


建筑学必修的城市规划课与数据可视化密不可分,凭借对GIS、WebGL及其他AR/VR软件的熟练使用,建筑人可以在数据分析和虚拟界面设计领域如鱼得水,占得先机。如今市场许多实体产品的界面交互,都是出自建筑人之手。
最后的最后,阴霾终会散去,属于建筑人的春风终会再次吹拂大地。守稳初心固然好,“跨界转行”风头正劲,不失为一个选择。转行需要勇气,他人的成功或许难以复刻,但是遵从本心,做出正确的抉择,我们走的每一步,都能走出真实的自我。

 

专栏编辑|Mel

发文编辑|Miranda

审核编辑|Qicy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1344947?utm_id=0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