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Me & Master Season01|何春林&西萨佩里:多元创新,国际事务所如何应对时代挑战?
2023/01/09
作者


何春林,

Pelli Clarke & Partners(PC&P),

Pelli Clarke & Partners(PC&P)Director 总监,

Cooper Union (库伯联盟学院)建筑学硕士,

Chunlin_He@hotmail.com(个人邮箱)。


对于每一个建筑学子来说,扎哈,隈研吾,矶崎新,伦佐皮亚诺......这些大师离我们遥远而又熟悉,我们可能从未见过他们的样子,但是对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印象深刻。


大师事务所是怎样的存在?我们究竟着迷于它的什么?是大师光环?还是扎实的设计磨练?或是刻板印象下海归设计学子们的最佳出路?

活动邀请11位任职于大师事务所、且有海外求学经历的青年建筑师,一同分享与探讨“建筑打工人“的现实与理想,揭秘“行内人”眼中的大师事务所。


本期内容,由 Pelli Clarke & Partners (PC&P) 的何春林进行分享!

01

01/Cooper Union 库伯联盟和海杜克



受早年在澳洲和欧洲学习和游历的影响,研究生进修时我没有选择传统的美国藤校,而是去了相对小众但在业内赫赫有名的Cooper Union(库伯联盟学院),也是该校历史上第一位来自中国大陆地区的建筑学研究生。


记得2010年第一次前往Cooper时,我当时未获得许可进入学校的大礼堂The Great Hall一览风采(自林肯开始,历任美国总统都会在此发表演讲),深感失落。毕竟十多年前要想在网上找到大礼堂的相关资料并不容易。幸运的是次年,我终于以学生的身份,正式走进并拥抱这所颇具神秘色彩的学校。


{no.10012.} (1).png

@Cooper Union


Cooper Union位于寸土寸金的曼哈顿岛East Village(东村),比邻纽约大学。学校虽然只有三个学院组成(工程,艺术和建筑)、师生规模总共不到900人,但在纽约乃至美东可谓家喻户晓。最值得一提的是,Cooper从1859年建校起就向所有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并有诸多的知名校友,包括爱迪生、坂茂等。


在第一任系主任海杜克(Hejduk)的带领下,Cooper的建筑学教育既传统又极富个性,做到了以“建筑”作为媒介,让所有学生成为自己心目中的“自己”。于是,大名鼎鼎的“纽约五人“(约翰海杜克、彼得艾森曼、理查德迈耶、麦克格里夫斯、查尔斯加斯米)也变成了Cooper现代主义风格的代表导师。


我的导师Diana Agrest也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女教授,她师从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不同于传统的设计课程,她的Studio更偏向“建筑思维”的训练。因为项目招的人极少,每届大概仅10个人,所以没有其他Studio可供选择,基本是传统Studio和Seminar结合的方式。Studio由Diana亲自教学,并阶段性地邀请各大知名导师参与评图,包括埃森曼、屈米、Steven Holl等。课题方面,第一学期为Film Analysis和Urban Study,第二学期是Nature Study,第三学期为Thesis,共三个学期安排。


{no.10012.} (2).png

@Cooper Union


在Cooper,由于同学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背景丰富多元,所以呈现的课程内容也有很大差异。虽然课题叫做“XX的理解”、研究电影、都市或者自然,但很少有所谓传统的建筑设计呈现,更多的则是利用自己作为建筑师的观察,通过画笔(也可以是电脑或手工模型)展现空间状态的思考过程,更多的是个人特征和个性思维的诠释。


{no.10012.} (1).jpg

2014年毕业典礼由当年普利茨克奖获得者Cooper校友板茂给我颁发的毕业证书 @Chunlin He


{no.10012.} (2).jpg

@Cooper Union


因此,Cooper学生的作品给业界的印象一般都是“图和手工模型好看,但看不太懂”。也许正因为Cooper的艺术系很出名,因此建筑系的创作也会与其有某种关联,不需要考虑让所有人都看懂,但可以让观众愿意欣赏和体会作品本身。

Cooper Union,一个在曼哈顿岛上传统且极具浓厚时代特征的百年学校,一个现代主义海杜克式的先锋学校,也许正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方式才能保持它的“价值”和“神秘感”。



02/西萨佩里和New Haven



“Society is the ultimate recipient of all buildings. Citizens have the right to expect that every new building will contribute to a better city and a more humane world.”

社会是所有建筑的最终接受者。人们有权期待每一座新的建筑都能为更美好的城市和更人性化的世界做出贡献。

——Cesar Pelli 西萨佩里


{no.10012.} (3).jpg

@PC&P


西萨·佩里的著作《Observations for Young Architects》影响了几代建筑师,与佩里先生共事的经历也对我有着深刻的启发和影响。


1977年,西萨·佩里在纽黑文市组建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同年被聘为耶鲁大学建筑学院主任。在耶鲁的名校光环下,纽黑文这座美丽的小城市似乎处处弥漫着浓厚的学院气息。每天漫步于路易斯康、沙里宁等大师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作品之间,都是一种享受。

很难想象,在纽黑文这个不起眼的小城市,一条被称之为教堂街的街道旁,在星巴克二楼的PC&P办公室里,西萨·佩里曾经带着团队创作了吉隆坡石油双塔、香港IFC等世界级超高层地标。


公司的规模不大,仅100余人,但所创作的上百件作品均成为了许多城市和著名企业的形象代表。全球500强企业中,有近50家总部由西萨·佩里设计,其中包括高盛、美国运通、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企业。


{no.10012.} (4).jpg

@PC&P


作为前耶鲁大学建筑学院的院长和普利茨克建筑奖的发起人之一,西萨·佩里也深深地影响着纽黑文。公司绝大部分创始成员和近30%的同事均毕业于耶鲁大学,并且与建筑学院保持紧密的教学合作。这也让事务所深受学界的耳濡目染,并以公司的实践项目为平台,给予学生对于高层建筑空间和现代立面充分解读的机会。


在我工作初期,佩里先生每周有3天时间会来公司参与核心项目的讨论。公司内部的组织架构类似学院内的老师的Studio,非常扁平,以合伙人制维系着不同团队之间的合作关系。


{no.10012.} (3).png

Pelli Clarke & Partners代表作品 - 马来西亚吉隆坡国家石油公司双塔 @PC&P


虽然总部位于纽黑文市这样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小城市,但PC&P却拥有具备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团队,并相继在纽约、东京、旧金山、上海和深圳设立了多个办公室,通过纽黑文总部与在地团队无缝协同,推进工作,并以本地化的独特理解,将“佩里式”的建筑解读渗透到设计的全过程。


{no.10012.} (4).png

Cesare Pelli 在2016年Connecticut的生日宴会 @Chunlin He



03/Pelli Clarke & Partners的全球化设计



{no.10012.} (5).png

团队设计代表作品 - 香港地标国际金融中心IFC @PC&P


在PC&P工作的9年,我先后参与了公司位于世界各地的许多项目,且绝大部分都是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我所在的团队合伙人Gregg Jones在业内享有盛誉,作为香港中环地标国际金融中心IFC的主创设计师,他参与过诸多世界级地标项目的打造,如全球最大的酒店美高美Aria酒店、高盛集团全球总部大厦、意大利最高建筑联合信贷银行总部等,也经常跟随团队飞往世界各地参与会议和汇报。 


{no.10012.} (6).png

团队核心成员:Chunlin He(左); Gregg Jones(中); Nate Hadley(右) @Chunlin He


团队自2010年就开始全过程BIM(REVIT)设计,从概念生成的草图构思,到方案设计的效果呈现,直至初步设计阶段的节点图纸绘制,基于云端系统的设计流程可以确保设计准确性和全球协作。虽然在方案初期,项目的初始设置和建模逻辑设定较为复杂,但欧美大部分综合体项目的周期较长,给予足够的时间研究细节,所以后期的成图效率和深度会得到极大提升,也可以通过早期的绿色建筑标准参数进行细节优化和更为真实的完成度模拟。


除了方案设计本身的美学逻辑,大量的项目在初期会以绿色可持续的立面设计为方向,并进行大量的设计考量和BIM模拟。我参与的几个重点项目,如位于达拉斯的美国航空总部园区、多伦多的加拿大第一高楼Canada Square和意大利米兰的Gioia 22等,均通过方案初期的设计研究确保其后期的LEED和Well优质评级,成为净零耗能的绿色舒适建筑。


意大利Gioia 22大厦


Gioia 22是一座地标级的办公塔楼,也是欧洲正在进行的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的一部分。项目位于米兰加里波第新门东北部一处新开发的商业区内,也是汇丰银行、微软、范思哲、谷歌、埃森哲、安盛等知名公司的所在地。作为意大利第一座接近净零耗能的建筑,Gioia 22以引领的姿态,为这座以创新精神而著称的城市带来了全新的视角。 


 {no.10012.} (5).jpg

设计概念草图和方案效果图 @PC&P


Gioia 22的能效表现比米兰的能源法规标准还高出15%。项目应用了现场可再生能源,包括大面积的光伏板,所产生的能源占大楼供热制冷所需总量的65%。西南侧三层的遮阳板避免了炫光对租户造成的影响,同时也减少了热负荷。塔楼的四周则通过自行车道、步行友好区域、葱郁的公共聚集空间、电动车充电桩的设置,以及便捷多样的出行方式,进一步提升了场地交通的可持续性。塔楼犹如米兰第三大公园Biblioteca degli Alberi的标志性门户,欢迎着人们的到来。


在这座以建筑实验而闻名的城市里,Gioia 22以独特的棱角感造型呼应了不远处阿尔卑斯山的险峻山峰。塔楼高反射率的表皮采用了大幅落地窗,以展现人们鲜活律动的现代生活。而作为天际线上瞩目的地标,塔楼的南缘向外延展,以此回应两种城市肌理在此交汇的独特性。


{no.10012.} (7).png

意大利米兰Gioia 22项目实景图 @PC&P



04/中国的机遇和挑战



从吉隆坡双塔到香港IFC,PC&P的代表作品大部分来位于亚洲地区,这自然也是公司最为重视的市场之一。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快速发展令全球瞩目,其项目周期相对紧凑并且有着极高的全球媒体曝光度。但限于团队的规模,PC&P始终保持着相对平稳的节奏,同时在北美、南美、欧洲、中东、东亚和东南亚持续进行高品质项目的推进,在战略上观察市场的周期变化和不确定性,并以项目本身作为决策出发点。


目前,我们正在亚洲进行着许多优质项目,例如正在施工中的日本第一高楼虎之门·麻布台,以及目前上海浦西第一高楼——370米的徐家汇中心ITC。


{no.10012.} (8).png

日本在建第一高楼虎之门·麻布台 @PC&P


得益于个人的成长背景,我有幸参与了一些中国项目,并与一些知名业主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我带领团队参与数个中国地标项目的设计管理过程,如万科总部大厦、安徽音乐厅等项目,几乎每个月都要往返中美,参与大大小小的会议,并协助公司开设深圳办公室。


虽然中国市场对于PC&P的认知可能停留在一系列“佩里风格”的超高层地标项目,但实际上,PC&P已经逐渐转变为多元化的建筑事务所。


在TOD复合城市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性下,中国的开发建设市场会是一个类型多元和业态创新的时代,所以近几年我们努力在项目多样性上进一步拓展。成都自然博物馆作为我们在中国的第一个文化类项目今年刚刚落成,同时另外一个文化类建筑——安徽音乐厅正处于中标候选阶段,对于品质的坚持和多元化的创造力是我们未来关注的核心。


我所负责的项目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上海浦西第一高楼——370米徐家汇中心(ITC)双塔以及深圳湾万科总部大厦项目。


上海徐家汇中心ITC


徐家汇中心ITC有近80万平米的建筑面积,是目前中国在建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之一,其中370米的T2塔楼也是浦西第一高楼。作为项目经理,我自2014年起负责这个项目至今,因为建筑方案涉及多顾问的配合以及复杂的TOD轨道交通工程,频繁从美国飞至上海和香港,参与了包括市长会、业主汇报和安全评审在内的300多场大小会议。 


{no.10012.} (6).jpg

徐家汇中心ITC整体效果图 @SHKP


两座地标塔楼从周围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并创造了高标准的国际“A级”办公空间。可持续性是开发和幕墙设计的关键要素,其可以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室内环境质量。外立面利用从地板到天花板的高性能玻璃,通过外立面遮阳构件的组合,最大程度扩大视野并允许光线深入室内地板。


塔楼的外立面旨在创造视觉连续性和平衡性。通过主立面与次立面的交错,创造了一致的建筑语言、层次和比例。为了补充每个立面的渐进关系,主立面在上升时柔和地逐渐变细。通过细节和竖向遮阳条的组合实现平衡,细节和竖向遮阳条经过精心设计,随着主立面的向外移动而成比例地增加。


在较低的楼层,立面的移动小心地切换方向,并和入口渐渐柔和交接。每个入口处都有一个建筑物“裙摆” ,以便在塔楼基础上产生精心设计和轻微的响应,从行人规模过渡到塔楼规模。沿着建筑物“裙摆”向上,它无缝地连接到主立面并向上延伸; 从主立面延伸到建筑物的顶部,并过渡到有几何设计形状的屋顶。在到达出屋面的顶点时,立面可以毫不费力地向下弯曲,从视觉上完成主立面的移动,并与下面的次立面和屋顶和谐地过渡。作为城市地标,徐家汇中心ITC从周围环境中优雅地生长,创造了一个极致美学的空间环境和城市新中心。 


{no.10012.} (9).png

上海徐家汇施工工地现场照片 @PC&P


{no.10012.} (10).png

3D打印形体推敲(通过近150个3D模型进行单体比选)@PC&P


{no.10012.} (7).jpg

全过程BIM设计(从概念设计到幕墙施工图),共三万七千余块标准及非标单元板均由REVIT软件3D建模确保幕墙划分的合理性 @PC&P


{no.10012.} (8).jpg

T2主入口处的全球最大无柱悬挑塔楼雨棚(21米),通过与结构顾问(ARUP),幕墙施工顾问(Gartner)的数月协调会议,确保了方案的可实施性 @PC&P


{no.10012.} (11).png

通过多达10余次的苏州工厂Mock Up测试,确认与项目设计方案匹配的玻璃色彩和参数,以及不锈钢遮阳构件的设计节点 @Chunlin He



05/建筑师的当下与未来



从加入PC&P团队参与项目设计到团队管理,我很享受公司偏Studio的相对轻松惬意的工作氛围。PC&P的建筑设计师也秉承设计的热情以专业和高效的方案,完成相应的工作安排。


虽然是世界知名事务所,但不论是Cesar Pelli先生还是Gregg Jones先生,都能够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发挥空间,选择自己适合的参与部分,这也是我在管理团队时所延续的方式——给予年轻设计师足够的自由创作空间,并与核心主创共同参与项目的业主讨论、政府汇报以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与阅历。


疫情对于全球化提出了全新的挑战,远程会议系统所带来的“便捷性”以及“24小时”协作的推进压力也对建筑师的工作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当下的全球经济的波动也影响到了许多项目的工程安排以及甲方对于服务更加严苛的要求,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准备,通过专业性和更加综合的能力来应对新的项目挑战。感谢ArchiDogs的邀请,让我在此分享PC&P的工作经历,以及对于Cesar Pelli的缅怀。 


{no.10012.} (12).png

 @PC&P


{no.10012.} (13).png

深圳Pelli Clarke & Partners办公室 @PC&P


{no.10012.} (14).png

New Haven Pelli Clarke & Partners办公室 @PC&P


作者|何春林

专栏编辑|Monica

发文编辑|TAO

审核编辑|Shixin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