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大地艺术节:中日不同文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
2023/02/24
作者
被称为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艺术节:“艺术在樵山——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2022”于11月18日开幕。南海大地艺术节由佛山市南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以“最初的湾区”为主题,通过“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一岛一墟的江岸相守、三村一园的村田辉映”3大组团,将佛山西南郊的西樵镇分成8个景区。艺术节共计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的多位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展开创作,音乐家、美食家、文化学者、社会工作者参展,创作与空间融合,散落于乡村之中。
01

640.gif

宣传海报


一山一湖之山湖对望:西樵山、听音湖

一岛一墟的江岸相守:平沙岛、太平墟

三村一园的村田辉映:松塘村、儒溪村、凰岗村、渔耕粤韵


640.jpg

艺术节8个景区地图


无论是以自然和古韵为主题的西樵山,还是以水为主线的儒溪村,甚至是活化曾经繁华的太平墟,8个有着不同主题的景区,散落着形形色色的作品。


640.jpg

中外艺术大咖云集


此外,南海艺术节也延续了大地艺术节固有的“艺术护照印章打卡”模式,除了满足收集癖的朋友之外,更是借此将游客带到当地的每个角落。


640.png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艺术护照


说到大地艺术节,不少人会立刻联想到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Echigo-Tsumari Art Field)”和“濑户内国际艺术祭(Setouchi Triennale)”。


中日两地的艺术季究竟有何异同?以艺术为手段的乡村振兴,在中国语境下,如何发展出具有本土性新模式?最重要的是,艺术真的能起到振兴乡村的作用吗?村民是否需要艺术?


640.jpg

日本两大艺术季海报(源自个别官网)



被时代遗忘的“齿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正忙于发展城市经济,以期望回归世界舞台,产业核心也随之转向服务、资讯、科技等第三产业,而农业则逐渐成为“低性价比”的代名词。随之产生的连锁效应是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面临人口外流、老龄化、产业没落、土地荒废等问题。


640.jpg

1970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


曾是古越后国和妻有庄的新潟县十日町市和津南町等地区,以及介于本州、四国和九州之间的濑户内海诸岛,也是这一社会现象下的牺牲者。当然,不仅限于日本,多数发达国家的乡村都难逃类似窘境。


越后妻有地区幅员760多平方公里,比大东京都会区(628平方公里)还广袤,蕴含绳纹、农耕、山林和大雪等独特的日本里山文化;而濑户内海诸岛及沿海城市,则以渔业、自然景观和海洋祭典文化闻名。艺术季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善和振兴这些被时代遗忘的“齿轮”。


注1:里山是日文山间农村聚落的意思,可以参考⟪鬼灭之刃⟫。

640.jpg


640.jpg

越后妻有地区的里山风情



大地艺术季的“幕后推手”



谈及大地艺术季,就不得不提著名策展人北川富朗(Fram Kitagawa),日本两大艺术祭都是由他一手操刀的。北川先生1946年生于新泻县上越市。毕业于东京艺术大学佛像雕塑史专业的他,一直致力于向大众传播艺术的价值,36岁(82拉菲开始酿造)成立艺术前沿艺廊工作室(Art Front Gallery)。


640.jpg

北川富朗


或许因为老家在新泻县,又或是艺术史的背景,北川先生的关注点逐渐聚焦在艺术与草根阶层的结合,他希望结合艺术、文旅与在地特点,振兴日渐没落的乡村地区。


幸运的是2000年,新泻县十日町市和津南町政府对外征集地方振兴方案,最终北川先生和团队的“艺术季”提案雀屏中选,便有了第一届越后妻有大地艺术季。倍乐生(Benesse)*创办人福武总一郎见证了这一先行者的成功,十年后邀请北川先生策划了2010濑户内国际艺术祭。


注2:倍乐生前身为福武书店,主打儿童教育,巧虎乐智小天地就是旗下的产品。

注3:除了南海大地藝術节,国内的2019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2021艺术在浮梁大地艺术季、2021桐庐大地艺术节等,也都邀請了北川先生担任顾问。


640.png

福武总一郎与安藤忠雄


640.jpg

1992年安藤忠雄设计的倍乐生之家



越后妻有 & 濑户内



究竟,这两大艺术季有什么区别呢?


比较直观的,是越后妻有将艺术散落在广袤的农田与山林中。营造陶渊明式的隐世乐园体验,而濑户内则是将艺术散落在荒废的海岛群上,形成跳岛式的体验。虽体验方式不同,但都是透过让游客在漫长的抵达过程中沈淀心灵、累积期待,最终放大看到美景与艺术的感受。


640.png

越后妻有的隐世乐园体验


640.png

濑户内艺术祭的跳岛式体验


造就两者各有千秋的细节在于,越后妻有是身为「艺术和策展工作者」的北川先生,第一次尝试将“艺术季”这个概念植入乡野。新官上任加上对自己家乡的情感,亲力亲为的交涉、尽可能的与每位村民共情、训练艺术家,让他们把目标聚焦在与村落的连结,而非单纯的展示自己的创作,从而真正的透过艺术感动、吸引众人,让大众透过艺术,和村落共鸣。


而濑户内则因身为「企业家和艺术收藏家」的福武先生对于建筑的热爱,在策略上植入更多建筑元素,除了邀请北川先生出任策展顾问外,也和知名建筑师安藤忠雄合作,两人分别从艺术与建筑的视角,思考濑户内海诸岛的可能。作品创作也开始采用「名家效应」策略,从最初的直岛、丰岛、女木岛、男木岛、小豆岛、大岛、犬岛,延伸到沙弥岛、本岛、高见岛、栗岛、伊吹岛,甚至两座登岛港口城市,高松港、宇野港。包含草间弥生、SANAA、藤本壮介等名家的参与阵容也不断扩大。


640.jpg

丰岛美术馆 / 西泽立卫


640.jpg

直岛新港口终点站“云亭” / SANAA


640.jpg

直岛亭 / 藤本壮介


640.jpg

黄南瓜 / 草间弥生



大地艺术季的本质是什么?



大地艺术季是以大地为舞台,艺术为桥梁,重新链接人与自然,重振地方经济。说到底,艺术季与经济密切有关。如何做才能不让人觉得是“地产式”的套娃呢?北川先生在村民、艺术家、作品和参观流线上下了许多功夫。


艺术季开始前,北川先生与村民召开超过2000场的说明会,意在改变“以艺术吸引游客”、“活化当地”的表层印象。因为大部分人都能预判到,通过艺术活化当地的失败几率远超成功。然而,如果乡村发自内心的“认可自己”,通过塑造隐世桃花源反向吸引游客,改变传统 “目的地”为导向的旅游,通过进入乡村“体验过程”为核心,心境上的改变,使旅游(Travel)升华成旅行(Journey)。那么整个艺术季的调性,就不一样了。


“当你汗流浃背时突然感受到风的吹拂,到土的柔软,空气的味道时,这也许就是它们吸引人之处。”

——北川富朗


北川团队尽可能筛选不同领域和类型的艺术家,让他们驻场理解大地艺术的核心宗旨:“艺术服务于环境”。并让艺术家与居民协作,参与除草、晒谷等过程,激发创作灵感使作品真正融入乡野。居民们也自然成为了作品的导览员,形成“认可自己”的价值观闭环。


640.jpg

松代梯田计划


640.jpg

Kohebi志愿者团队招募


流线与意境的营造


“远远的,我们被风中摇曳的白色窗帘吸引,顺着视线方向,穿越农田与草皮,来到作品跟前,硕大的方框犹如房间的那扇你我都曾远眺发呆、做梦与幻想的窗,从白框望出,你看到或想起了什么?”


640.jpg

为了无数失去之窗|内海昭子|2006越后妻有


材料与环境的感动


“以「木」之名的合掌屋伫立于隧道口,暗示着旅程的开始。初入隧道,壁灯的微光映照着以「土」之名的混凝土墙,引导着旅客前行。以「金」之名的隧道洗手间,单面透镜变形了隧道、新奇感使人驻足围观。邻近终点前,环绕的圆镜泛出以「火」之名的橙红光。最终抵达终点,以「水」之名的镜池使半圆的隧道回归完整,远方的风景沿着墙壁的不锈钢板,超现实的模糊感尝试著和旅客对话。”


640.jpg

光之隧道|MAD|2018越后妻有


文脉与记忆的延续


艺术家五十岚靖晃和由濑户大桥连接的沙弥岛、瀬居岛、与岛、岩黒岛、柜石岛这五个岛屿上的渔民和居民,运用地方渔网,一同编织创作了「天空织网」。景观透过网眼被重新捕捉,将居民、大海、岛屿的记忆联系在一起,让游客感受与看见居民眼中的自然。2016年更是加入了西边的本岛、牛岛、広島、手岛、小手岛,10岛近100人,一同打造巨型织网。


640.jpg

天空织网|五十岚靖晃|2013濑户内


640.jpg

天空织网|五十岚靖晃|2016濑户内


640.jpg

天空织网|五十岚靖晃|2016濑户内



艺术背后,面临的问题



以上的成功是从艺术的视角看结果,当我们以振兴的视角出发时,会发现近年的两大艺术季,也有不少作品和现象被人诟病。例如第三部分提到的「名家效应」的建筑与艺术,身处乡野里的民宿却价格不斐,一些艺术作品与地方的关联度微乎其微等等。此外游客过度探索直接影响到村民的正常生活,也是一大矛盾点。


这些事件,是由于地方自主性和认可性、策划团队无法频繁沟通、游客素质等问题产生的。当策展团队离开之后,乡村又回到曾经的萧条状态。最终落到“策展团队认为居民扶不起;村民认为没要求谁来振兴”的窘境。


“当村民拥有能自行孕育出在地魅力的能力,并且可以思考他们家园的未来,才是艺术祭最大的价值”,要想实现北川先生的这个梦想,确实有一定难度。




金缮:时间的痕迹



“可以有艺术,但没必要”是前些日子很流行的一句话,艺术的价值在于它有别于方程式,没有模板,没有对错。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也恰好是他的弱点。居民不擅长艺术,又何苦让他们接受艺术呢?


回到最初的提问:艺术真的能起到振兴乡村的作用吗?村民真的需要艺术吗?你或许意识到,不是解法出了差错,而是问的问题不对。倘若换成村民需要被振兴吗?村民知道自己所拥有在地“资产”的魅力吗?或许能找到解法。


有一种传统工艺技术——金缮。它不是整个更新,而是补丁式的哪里坏了补哪里。金缮不仅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一种哲学,将破损和修补视为物件历史的一部分,而非掩饰时间的痕迹。


北川先生模式的成功在于激发当地特色。进行田野调查的期间,找出属于地方的特色。通过不断的沟通与说明会,从居民自身熟悉的事物出发,激发他们对自我的肯定、认同与热爱。若熟悉务农,那就推广农业,丰年祭、采收体验等等。若是渔业,那就推广海钓、料理教学等等。这些都成熟了,最后才是艺术的植入,提升环境和品味,起到点缀与加分的效果。


类比金缮工艺,师傅可以只用生漆(在地特色推广)修补破损的器皿(乡村),也能在生漆中加入金、银粉等混合物(艺术),让使器皿乘载了新旧的对比,多了一丝韵味与美感。


能让人自发感受到“do not try to understand it, feel it”的艺术,才能真正承载“桥梁”的功能。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Shixin

审核编辑|Zy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https://m.mp.oeeee.com/a/BAAFRD000020221118740905.html

https://www.echigo-tsumari.jp/

https://setouchi-artfest.jp/

https://www.cw.com.tw/article/5090587?template=fashion

https://www.koryu.or.jp/Portals/0/nittaichiteki/fellow/2017/2017liyahui.pdf

https://echigo-tsumari.bhm.idv.tw/2018-echigo-tsumari/art-mix-with-nature/for-lots-of-lost-windows/index.html

文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