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
国片黑马《扬名立万》,惊艳再现建筑史上华丽Art Deco风
2021/11/27
作者
11月下旬,一部小成本国产电影《扬名立万》出乎意料地爆了。

 
影片上映后三天连续获得单日票房冠军,上映不到半个月,票房已突破4亿。


故事发生在民国时期上海的一栋华丽的豪宅里。

 
一群电影相关的从业者被大富豪陆老爷请到了这栋豪宅,商量如何将上海滩前不久发生的“三老案”拍成电影:三位牢牢掌握上海滩经济命脉的大佬,一夜之间被人杀害。
 
随着这些人的讨论逐渐热烈,他们竟发现凶手就坐在身旁,而这栋豪宅,就是凶案的发生地......
 

“悬疑+喜剧”的强类型结合、“剧本杀+密室逃脱”的呈现方式,让《扬名立万》大受欢迎。

 
电影中的建筑风格也是格外抢眼。民国时期上海建筑风格杂糅,导演刘循子墨最终选定了Art Deco风格,用它的“富贵”“炫目”“活色生香”去呈现老上海的纸醉金迷,再合适不过。
 

Art Deco风格首次亮相于一战前的法国,直到一战后才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即装饰艺术风格(Arts Décoratifs)的简称,一般译作“装饰艺术派”,也曾被称为“摩登风格”。这种风格并不专属于建筑,也影响了室内设计、家具、珠宝、时装、汽车、电影……乃至日常用品的设计。

 
Art Deco风格在建筑史上流行的时间很短,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先是流行于欧美,又以极快的速度传到远东,直至1929年爆发经济大萧条后一蹶不振,随后被现代主义取代。

​01/了不起的Art Deco风格,一个雄心勃勃年代的缩影

01/了不起的Art Deco风格,一个雄心勃勃年代的缩影

 


提到Art Deco风格的诞生,不能不说到19世纪末的“工艺美术”运动和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

 

那个时期的人们认为装饰设计不能做作,要诚实、质朴。那时候的很多设计都体现出比较强烈的自然主义倾向,比如模仿植物的形态和纹样,强调有机形态等。西班牙建筑师高迪作品的那些曲线线条,就是跟“新艺术”运动时期崇尚自然的精神相契合的。

 

高迪的圣家堂(图源:unspalsh)

 

这两个运动之后,就迎来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运动,这时人们更加崇尚机械化,主张采用钢材和玻璃等新材料,倡导几何形式的美。

 

1925年的巴黎国际装饰艺术与现代工业博览会可以说是Art Deco风格诞生的里程碑。

 

1925年世博会老佛爷百货公司展馆(图源:wikipedia)

 

Art Deco风格在设计中大量采用稀有而贵重的原材料进行华丽编排,将自然界的有机线条,如花草动物的形体与东方文化图案相结合,反复运用梯状造型、放射形、闪电形、字形或倒字形、扇形、圆形、弧形、拱形等几何形体,在色彩运用方面,则以明亮且对比强烈的颜色来彩绘,具有强烈的装饰意图,例如红色、粉色、蓝色、黄色、橘色、金色、银色等。

 

(图源:pixabay)

 

1925年巴黎博览会之后,Art Deco风格流传至美国并得到空前绝后的发展,当时的美国,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国力鼎盛,Art Deco风格代表着奢华、纸醉金迷、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化。

 

2013年有部根据经典小说翻拍的电影叫《了不起的盖茨比》,可以说是Art Deco风格的完美还原,从海报上的花纹,到建筑装饰,演员的服装,处处体现出Art Deco风格的特点。美国中产阶级娱乐至死、金钱至上的精神,都是Art Deco风格的精髓所在。

 

《了不起的盖茨比》海报(图源:豆瓣)


 《了不起的盖茨比》剧照(图源:豆瓣)

 

一座座Art Deco风格的摩天大楼在纽约拔地而起,它们成了当时世界上最高和最具辨识度的现代建筑。

 

克莱斯勒大厦318.9米,有77层,是全球第一座将不锈钢建材运用在外观的建筑,它的主体部分还是中规中矩的四方高楼,但到了大楼顶端,却用拱形、三角形、矩形等几何形状装饰,形成像是太阳光束一样的图案,非常漂亮。

  

克莱斯勒大厦(图源:pixabay)

 

随后便是帝国大厦,这是一栋金属顶的摩天大楼,墙壁装饰多为来自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德国的不同颜色的大理石。

 

帝国大厦(图源:pixabay)

 

现存的保存最好的Art Deco风格建筑多是建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电影院,派拉蒙剧院便是最精致的Art Deco风格建筑之一,由旧金山著名建筑师 Timothy L. Pflueger 于1931年设计,在修复后重现了当年的金碧辉煌,其精细繁复让人叹为观止。

 

派拉蒙剧院(图源:https://www.paramountoakland.org/)



 02/中国的Art Deco建筑圣地

 


暂时没空去纽约也没关系,在我们中国也有不少Art Deco风格的建筑,在上海、厦门、武汉、天津、青岛这些城市都可以看到。

 

特别是在上海,Art Deco风格建筑的数量仅次于纽约,从银行、办公楼、商场、住宅到电影院、剧院、博物馆、体育场等,上海的Art Deco风格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

 

和平饭店是上海最有代表性的一座Art Deco风格建筑,和平饭店北楼原名华懋饭店,1929年由英籍犹太人爱利斯·维克多·沙逊在汇中饭店对面建造,故又称沙逊大厦。这栋大厦高10层,局部13层,地面至顶端的高度为77米,有“远东第一”的美誉。它的奢华在于材料本身的色彩,细部的精美和装饰题材的多样性。像是作家陈丹燕在《成为和平饭店》中所写的:“对上海人来说,大概没有一座纪念碑,能比和平饭店更胜任做上海的纪念碑。不论那些过往如何在堤岸被移花接木,它总面江而立,呈一个巨大的“A”形,好像一条载着无限往事颠簸前行的大船。”

 

和平饭店(图源:微博@上图历史文献中心)

 

和平饭店的内部,铜雕花的大门、大理石地面、墙面拼花、铁质栏杆扶手、几何装饰的灯具……也都将Art Deco风格的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

 

电视剧《和平饭店》剧照(图源:豆瓣)

 

建于1930年的上海国泰电影院也是典型的Art Deco风格建筑,由上海当时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鸿达洋行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紫酱红色的泰山砖,白色嵌缝,主立面顶部呈现阶梯状的凸起,是从玛雅金字塔造型中获得的灵感。

 

上海国泰电影院(图源:微博@上海国泰电影院)

 

还有美琪大戏院,时至今日,它装饰上的线条感依然让人叹为观止。美琪大戏院的设计者为中国第一代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筑系的范文照先生。美琪大戏院当时有“远东最先进的艺术影宫”之美誉,造型简洁,融合了现代与古典美之精华,高敞宽广、富丽堂皇的观众休息大厅,建筑中部五扇通高的长窗,使入口大厅成为立面的焦点,表现出全新的现代建筑风貌。

 

美琪大戏院(图源:微博@上图历史文献中心)

 

外滩唯一一座由中国人设计和建造的大楼,是Art Deco风格的中国银行大楼,由中国建筑师陆谦受设计,建筑高17层,顶部覆以屋脊平缓、蓝色琉璃瓦的四角攒尖顶,屋檐下饰以石材斗拱,立面简洁平整,窗户的排列从整体上强调竖向线条,窗户采用漏窗、浮雕和栏杆等中国传统元素。建筑在浓郁的中国固有式的装饰气息中透露着摩登新潮的气质,充分体现了Art Deco风格本土化的趋势。

 

中国银行大楼(图源:上海档案信息网)

 

Art Deco风格的建筑见证了百年前的辉煌,但也正是让它耀眼的元素,比如工艺和稀有的材料,导致了它的衰败,因为它的服务对象是上流社会。尽管这种风格只存在了短短十几年,但仍让我们记起那个乐观浪漫的黄金年代。



03/Art Deco风格的继承与保护

 


Art Deco风格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在于它对工业时代艺术时尚美的把握。Art Deco风格的某些造型手法、细部做法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也经常被借鉴。

 

Art Deco风格建筑的折线形、放射形、流线型等造型手法有助于打破方盒子式的现代建筑给人的沉闷感,赋予建筑高度的可识别性,从而使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从技术角度讲,这种立面上不断后退的手法可以更好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以及街道的采光,所以在高层尤其超高建筑中被广泛使用。比如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报大楼,便是借鉴了Art Deco风格,塑造了新颖的建筑形象。

 

美国电报大楼(图源:Archdaily)

 

Art Deco风格还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尊重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Art Deco风格通过不断地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上海金茂大厦,是Art Deco风格建筑在上海的复兴,而设计者自称是从中国古代的密檐塔中得到的灵感,这间接地说明了中西建筑艺术具有很多共通之处,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也可以在当代建筑中被发扬光大。

 

上海金茂大厦(图源:SOM)

 

虽然Art Deco风格曾经的辉煌已经被尘封在历史中,但今天,依然屹立着见证这段历史的老建筑,它们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篇章。

 

由于有些建筑依然在使用,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招牌和空调等设施的破坏,大部分建筑的立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挡。如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就成了新的课题。

 

保护性利用对于历史建筑来说,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历史建筑可以成为城市街道中的活跃元素,同时其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又可以用来维护建筑。

 

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外滩美术馆建筑的前身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大楼,也是亚洲地区最早以博物馆为目的建造的建筑,今日我们所见的大楼,由英国建筑师George Wilson于1933年设计,保留着很多Art Deco风格的细节。在2010年开馆之前,外滩美术馆请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当代美术馆空间,它不但被注入了新的功能,还增添了更加简洁、优雅的新气质。

 

外滩美术馆(图源:上海外滩美术馆官网)

 

 

结语

 


(图源:unsplash)

 

回望那个遥远的摩登时代,一切仿佛都被镀上了金色。那些高耸挺拔的建筑,像是人们蓬勃向上的心。

 

我们今天再去寻找Art Deco风格背后的历史缘由,是为了能更好地看懂建筑,发现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艺术之美。


作者|孙琬童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Linq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media@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Reference:

《Art Deco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作者:许乙弘,出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95年前的今天诞生了Art Deco装饰主义风格,从建筑到吸尘器无所不能》(公众号:IDEAT理想家)

《一口气看懂魔都的建筑》(公众号:意外艺术,作者:意公子)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hz@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03/Art Deco风格的继承与保护

03/Art Deco风格的继承与保护

 


Art Deco风格之所以能够风靡一时,在于它对工业时代艺术时尚美的把握。Art Deco风格的某些造型手法、细部做法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也经常被借鉴。

 

Art Deco风格建筑的折线形、放射形、流线型等造型手法有助于打破方盒子式的现代建筑给人的沉闷感,赋予建筑高度的可识别性,从而使建筑具有独特的魅力。从技术角度讲,这种立面上不断后退的手法可以更好地保证建筑的稳定性以及街道的采光,所以在高层尤其超高建筑中被广泛使用。比如菲利普·约翰逊设计的美国电报大楼,便是借鉴了Art Deco风格,塑造了新颖的建筑形象。

 

美国电报大楼(图源:Archdaily)

 

Art Deco风格还留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要尊重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Art Deco风格通过不断地吸收各种文化的优点和长处,才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

 

上海金茂大厦,是Art Deco风格建筑在上海的复兴,而设计者自称是从中国古代的密檐塔中得到的灵感,这间接地说明了中西建筑艺术具有很多共通之处,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也可以在当代建筑中被发扬光大。

 

上海金茂大厦(图源:SOM)

 

虽然Art Deco风格曾经的辉煌已经被尘封在历史中,但今天,依然屹立着见证这段历史的老建筑,它们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篇章。

 

由于有些建筑依然在使用,它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商业招牌和空调等设施的破坏,大部分建筑的立面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遮挡。如何保护这些历史建筑,就成了新的课题。

 

保护性利用对于历史建筑来说,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历史建筑可以成为城市街道中的活跃元素,同时其自身创造的经济效益又可以用来维护建筑。

 

上海外滩美术馆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案例,外滩美术馆建筑的前身是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大楼,也是亚洲地区最早以博物馆为目的建造的建筑,今日我们所见的大楼,由英国建筑师George Wilson于1933年设计,保留着很多Art Deco风格的细节。在2010年开馆之前,外滩美术馆请英国建筑师David Chipperfield把它改造成了一个当代美术馆空间,它不但被注入了新的功能,还增添了更加简洁、优雅的新气质。

 

外滩美术馆(图源:上海外滩美术馆官网)

 

 

结语

 


(图源:unsplash)

 

回望那个遥远的摩登时代,一切仿佛都被镀上了金色。那些高耸挺拔的建筑,像是人们蓬勃向上的心。

 

我们今天再去寻找Art Deco风格背后的历史缘由,是为了能更好地看懂建筑,发现身边那些被忽略的艺术之美。


作者|孙琬童

专栏编辑|Yihan

发文编辑|Yiwen

审核编辑|Linqi

版权©建道筑格ArchiDogs,转载请联系hz@archidogs.com


REFERENCE:

《Art Deco的源与流—中西“摩登建筑”关系研究》(作者:许乙弘,出版:东南大学出版社)

《95年前的今天诞生了Art Deco装饰主义风格,从建筑到吸尘器无所不能》(公众号:IDEAT理想家)

《一口气看懂魔都的建筑》(公众号:意外艺术,作者:意公子)

若有涉及任何版权问题,请联系hz@archidogs.com,我们将尽快妥善处理。

文章收藏